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經濟特區,不惑之年再出發

霍建國
2020年09月01日07: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40年前,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的設立吹響了中國經濟騰飛的號角。40年間,經濟特區的歷史性變化和世人公認的輝煌成就,標志著中國改革開放之路的巨大成功。

  上世紀80年代,中國最初吸收外資的形式以綠地投資為主,主要集中在紡織服裝、鞋帽、玩具、箱包等勞動密集型制造領域。早期的投資大大提高了中國消費產品的生產能力,外資企業的發展不僅促進了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也促進了國內相關產業發展,滿足了國內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繁榮了市場,促進了經濟。經濟特區在這一過程中迅速成長,其中形成的不少好做法推廣到全國,發揮了改革開放“試驗田”“突破口”的作用,為逐步擴大對外開放和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同時,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的成熟與完善也為經濟特區的更好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以深圳為例,從發展“三來一補”加工貿易到眾多合資企業的建立再到國內大型企業的興起,從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發展到一般制造業再到以高科技企業為主的高新制造業,這些成功的轉型與升級,得益於中國長期堅持的改革開放,得益於市場化、法制化和國際化發展環境不斷優化。

  經濟特區的巨變折射了中國對外開放的成功,也承載了中國經濟發展的艱辛與努力。在40年歷程中,我們有過對經濟體制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彷徨與困惑,在發展的實踐中也經歷了許多困難,但是中國對發展外向型經濟始終鍥而不舍,對堅定參與經濟全球化永不放棄。正因為此,我們才有了今天的輝煌。

  當前,中國改革開放事業再次面臨復雜的外部環境。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致使世界經濟出現全面萎縮,中美貿易摩擦和沖突使我們面臨新的挑戰,世界貿易組織改革也阻力重重。國內經濟體制改革已進入深水區,經濟結構調整面臨新的困難和矛盾。

  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就中國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中國將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將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這一重要政策宣示向全世界傳遞出積極信號:面對疫情沖擊,面對全球經濟低迷,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不僅不會關閉,而且會越開越大。

  我們有決心有信心繼續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相信進入不惑之年的經濟特區也將揚帆再起航,發揮引領作用,以更高水平開放促進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

  (作者為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副會長) 

(責編:李都也(實習生)、李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