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行走自貿區】福建自貿區:用好改革開放試驗田 積極融入雙循環

2020年09月06日08:53 |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9月6日電(記者 杜燕飛)“經過五年發展,福建自貿區基本實現了總體方案和深化方案確定的目標,建立了與國際投資和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發揮了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試驗田作用。”近日,福建省商務廳(自貿辦)自貿政策研究處處長陳羲在“行走自貿區”網絡主題活動福建自貿區雲座談會上表示,下一步要著力打造制度創新、資源聚集和戰略發展“三個高地”,找准定位,有效作為,積極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福建自貿試驗區2015年4月挂牌成立,包括福州、廈門、平潭三個片區。國家賦予福建自貿試驗區的定位是建設改革創新試驗田、深化兩岸經濟合作示范區、面向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放合作新高地。

發揮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試驗田作用

據陳羲介紹,這五年來,福建自貿區大膽試、大膽闖,各項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形成了一批獨具福建特色、對台先行先試的制度創新成果。

一是改革開放步伐持續加快。福建自貿區累計推出16批446項創新舉措,全國首創佔40.6%。有40項創新舉措作為改革試點經驗被全國復制推廣或評為“最佳實踐案例”,制度創新走在全國前列。一些首創性的“福建經驗”推動了國家根本性的制度變革。

二是治理水平大幅提升。福建自貿試驗區著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了與市場規則相適應的服務型政府。利用“互聯網+政務”,實施“一窗辦”“網上辦”“馬上辦”等舉措,不斷提升政務服務質量。加快構建新型監管機制,利用信息化手段,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提升監管水平。

三是沿海近台優勢充分發揮。深化產業合作,50多個領域率先對台開放,引進一批首創性台資項目。福建省四成的新增台資企業、合同台資選擇落戶在自貿試驗區。

四是經濟發展動能顯著增強。充分利用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優勢和“保稅+”“金融+”等政策,培育了物聯網、航空維修、融資租賃、跨境電商、進口酒等重點平台,發展了集成電路研發設計、海運快件、中轉集拼等一批新業態新模式,形成了一批新興產業集聚區。自貿試驗區已經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和落實“六穩”“六保”工作的堅實基地。

“五年來,區內累計新增企業9.8萬戶、注冊資本2.1萬億元,稅收年均增長45.4%,進出口年均增長12.8%,均較大幅度高於全省水平。”陳曦說。

打造制度創新、資源聚集和戰略發展高地

陳曦表示,當前,自貿試驗區建設進入了新的階段,下一步要著力打造“三個高地”。

一是制度創新高地。福建自貿區將開展首創性、差異化探索,豐富制度供給,解決深層次矛盾和結構性問題。強化系統集成,梳理已有創新舉措,尋找缺失環節,形成改革閉環。持續完善條塊結合的復制推廣工作機制,擴大改革紅利受益面,更好發揮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統籌兼顧“放得開”與“管得住”,加大區塊鏈技術的運用,增強自身競爭能力、開放監管能力、風險防控能力。

二是資源集聚高地。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圍繞金融、汽車、基礎設施等新開放領域,高起點、高水平謀劃一批產業鏈缺失項目、延伸項目、升級項目,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健康醫療等產業協同創新、協同發展,形成分工合理、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力爭在加強市場機制建設、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塑造社會信用、強化人才保障、完善政策執行等方面取得突破,為傳統產業轉型提升賦能。加強產業政策、金融政策引導和支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幫助企業降本增效,激發企業活力。

三是戰略發展高地。一方面,突出與國際先進經貿規則接軌,推進投資、貿易、金融、運輸、人員往來便利化自由化,實施自由貿易港某些政策,推動產業發展,爭取國家在財稅政策、監管措施上給予特殊安排。另一方面,突出發揮沿海近台優勢,在兩岸融合、海絲合作上實施更開放、更自由的政策。尤其是對台領域,持續做好“通”“惠”“情”三篇文章,推進兩岸共同市場建設,與台灣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形成更緊密聯系,大力引進台灣核心技術、龍頭項目、高端人才,推動在科技創新、產業結構等方面實現超越,更好服務國家戰略。

“自貿試驗區建設要與國家重大戰略部署緊密結合起來,增強自貿試驗區的‘極核’效應。”陳羲表示。

找准定位有效作為 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

“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將面對更多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必須做好應對一系列新風險挑戰的准備。”陳羲表示,黨中央提出了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不僅是應對國內外環境重大變化的策略,更是我國未來發展戰略轉型的抉擇。作為自貿試驗區,要增強風險意識和機遇意識,找准定位,有效作為。

在陳羲看來,一是要進一步推進對外開放。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要堅定實施開放戰略,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爭取在服務業領域擴大開放,加大外資權益保護。要加大在行業領域、要素領域開展更廣泛的國際合作,以合作增進利益關聯,努力化解國際競爭中出現的制度性、結構性矛盾。要以“一帶一路”為突破口,通過雙向投資、互聯互通,尋求開放合作的新空間。

二是要積極推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緊密結合。產業鏈格局上,要拓寬產業的合作界面,增大防范經濟下行風險的回旋余地。供應鏈格局上,要加大一批功能性平台的建設力度,包括福州的1233供應鏈服務平台、廈門的集成電路供應鏈綜合服務平台、平潭的台灣農漁產品交易平台等,提升跨境供應鏈一體化管理能力。

三是要在形成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上下更大功夫。從供給側角度出發,要提升現有產業的能級,持續完善產業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深化“雙自聯動”,更充分依靠科技力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打破國外對相關技術的壟斷。從需求側角度出發,要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做大自貿試驗區酒類、水產品等平台。加快商品流通、分撥體系建設,依托“全閩樂購”促消費等系列活動,擴大這些商品在國內的市場份額。要積極加大社會保障領域的改革探索,讓消費者消費更有底氣。

(責編:杜燕飛、王宇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