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40年,深圳為中國改革開放積累寶貴經驗(專家解讀)

受訪專家: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  曲  建
2020年09月07日08:0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雲軌”列車在位於深圳的比亞迪總部運行調試(2018年11月30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攝

  8月26日是中國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紀念日。日本媒體《日經亞洲評論》刊文稱,在過去的40年中,深圳的GDP增長了驚人的1萬倍。作為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試驗場,深圳引領了中國經濟的創新發展。俄新社稱,深圳的成就不僅在於其龐大的經濟規模,還在於它已經成為中國佔據全球技術領導地位的象征。2020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中8家企業總部落戶於此。

  

  1980年,深圳GDP約2.7億元人民幣﹔2019年,深圳GDP近2.7萬億元人民幣,僅次於上海、北京,位列全國第三,與1980年相比增長了1萬倍。1980年,深圳GDP是香港的1/2500﹔2019年,深圳GDP首次超越香港。從一個海邊漁村崛起為國際大都市,深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深圳經濟特區的成功,是中國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一大成果,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對內改革,深圳探索出一條走出貧困的發展道路。改革開放前,中國貧困問題的根源是受到僵化的計劃經濟模式制約。深圳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探索構建出可供借鑒和推廣的運行機制,即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經濟實現高效率發展。這是深圳對中國經濟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之一。

  第二,對外開放,深圳是“試驗場”和“排頭兵”。改革開放前,中國與世界多數國家都沒有經貿往來。在中國走向世界的過程中,深圳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方面讓外部資本進入中國,另一方面把國內具備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送往國外,實現投資與貿易雙向互動。通過本土企業和外資企業融合發展,深圳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產業體系,並加快融入世界供應鏈和全球分工體系,實現自身跨越發展。

  第三,深圳樹立起依靠科技創新實現高質量增長的典范。從“三來一補”的加工貿易到國際領先的高新技術產業體系,深圳的產業經濟完成了從“深圳制造”到“深圳創造”的轉變。進入21世紀,深圳開始探索如何融入世界科技創新體系,解決中國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兩張皮”的問題。如今,深圳已經成為中國科技創新領域的重要城市,其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多年領跑全國。

  第四,深圳的城市化進程為中國其他地區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如今,深圳已成為一座超2000萬人口的現代化國際都市,深圳實現了100%的城市化。這塊僅1970平方公裡的土地,在解決2000萬人生活、發展問題的同時,創造出經濟增長的奇跡,深圳城市化模式令人驚嘆。這為中國其他城市提高城市化水平、解決土地問題提供了“深圳方案”。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曾評價說,“全世界超過4000個經濟特區,頭號成功典范莫過於深圳。”“深圳奇跡”引發全球關注,尤其是一些發展中國家迫切希望學習深圳的成功經驗,走上經濟增長快車道。近年來,中國專家學者受到一些非洲國家的邀請,幫助他們規劃、建設、管理經濟特區,目前已經取得一定成效。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賦予深圳新時代新使命,要求深圳建設成為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標杆、可持續發展先鋒,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提出了明確目標和方向。

  40年過去,中國發展的大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一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正在形成。在新的形勢下,深圳作為中國首批經濟特區之一,應承擔起時代賦予的新角色和新使命。

  當前,逆全球化、反全球化暗流涌動,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抬頭,中國要進一步保持自己的定力,融入全球化大潮中。在中國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的過程中,深圳應繼續扮演“排頭兵”和“試驗場”的角色。此外,經濟特區需要進行政策性調整,包括進行稅制改革,進行負面清單的系列試驗,擴大外資准入等。同時,經濟特區應該為人、財、物等要素在各個環節的流動提供更便利的制度安排,以更好地對接國際市場。

  (本報記者  李嘉寶採訪整理)

(責編:李都也(實習生)、李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