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手機品牌加碼“長賽道” 構建影像內容生態

“望向窗外,你見到的是什麼?是每個值得銘記的瞬間,用力生活的人們,用心去愛,在勇敢探索,堅持夢想……用影像記錄生活,察覺每個在光影裡發生的故事……”
在9月7日舉行的“vivo影像+ 媒體發布會”上,一部體現人文影像的宣傳片,喚起了現場觀眾的情感共鳴,激發了對美好影像的感知。
“這就是人文的力量。”vivo品牌總經理張琳如此表示,人文不是一句廣告詞,而是回歸真實用戶的視角,去記錄人的情感和文化,關注現實與當下,以及那些具體、鮮活、充滿細節的真實故事,正是它們,讓我們與更寬廣的群體聯接,產生共鳴。
聯手《國家地理》 進一步推動手機影像發展
影像化時代下,手機承載了表達的更多可能。在發布會上,vivo宣布與《國家地理》達成戰略合作,共同啟動2020年度“vivo影像+ 手機攝影大賽”。《國家地理》雜志關注社會、歷史、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是世界各地攝影新聞記者夢想發布自己照片的地方。
vivo宣布與國家地理達成戰略合作。
據了解,此次大賽是全球性的手機攝影比賽,集作品征集、線下影展、國際攝影賽事申報等系列手機創作支持於一身,更有世界頂尖攝影大師和影像權威專家評審助陣。
對此,國家地理品牌總監王雁在發布會上表示,《國家地理》一直以優秀的內容呈現對生命與世界的關懷,基於共同的人文理念,《國家地理》與vivo攜手,希望通過此次合作,進一步推動手機影像發展。
張琳也表示, vivo不斷探索未來影像創作的邊界,探索智能手機如何給予影像創作更多表現形式和理念上的支持,積極參與到影像表達的文化實踐中,“因此,vivo選擇與同樣具備人文關懷和影像追求的《國家地理》攜手,共同傳達“悅影悅心”的精神內核。”
張琳還介紹,vivo還協同與《國家地理》常年合作的影像創作者,Steve McCurry(史蒂文·麥柯裡)、Michael Halsband(邁克·哈斯班德)等世界頂尖攝影大師,共同探索手機影像的標准。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此次雙方的合作,無論是從標准,還是從技術本身來說,都將給手機影像發展帶來積極的推動意義。
布局長賽道 探索手機影像更多可能
今年是真正的5G普及元年,大部分企業都在“加碼”研發投入,布局符合自身發展的賽道,應對新技術變革周期與新市場格局。
vivo高級副總裁、首席營銷官倪旭東曾表示:“有的技術很快就會到達上限,比如屏幕指紋從體驗角度來看就完全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這就是一個短的賽道。但有一些技術,比如說拍照,可能需要很長的路徑,因為它是既需要軟件又需要硬件的結合,可以說是一個長的賽道。”
vivo影像產品總監李卓也認為,影像的推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去看行業那些知名的百年品牌,都是經歷了相當長的時間來建立自己的口碑和公眾認知。同時,影像溝通也不是簡單的技術溝通和產品溝通,而是情感的鏈接。雖然這個鏈接的建立會很慢,但卻十分扎實和牢固。所以,對影像的追求一定應是堅持不懈的。”
vivo品牌總經理張琳介紹vivo影像+版圖。
據李卓介紹,vivo影像研發中心團隊規模已超過700人,這批專業攝影認知和研發團隊,致力於專業影像技術的開發和轉化,讓用戶在功能、場景、時間上不受限制、拍出超預期的照片,獲得愉悅的產品體驗。
與《國家地理》的戰略合作,也是vivo布局影像長賽道的一部分,是其圍繞“影像+”戰略規劃的重要實踐。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vivo還圍繞“影像+”進行了更多的實踐和探索:“vivo影像+ 手機攝影學院”是vivo開設的公益性的影像教育窗口,讓更多人學會發現、理解、傳達手機影像的人文精神﹔“vivo影像+ 攝影師聯盟”則旨在與全球創作者同行,在共創中,探索手機影像的更多可能,並最終反哺到vivo影像的技術與美學發展中……
“‘vivo影像+’的誕生是基於vivo多年在影像技術上的深耕與影像表達上的文化實踐。技術上,vivo希望賦予人們更好的表達工具﹔文化上,希望能與創作者共創更多人文內容。未來,我們依托上述核心板塊,將構建一個集內容共創、公共教育和技術、美學探索於一體的內容生態。”張琳向記者表達了對“vivo影像+”的願景。
對於手機影像未來的發展,張琳則給出了自己的一個判斷:“未來的手機影像,一定是超越參數本身的,應該是更有親和力的表達。vivo也將逐步勾勒出手機影像在美學與文化上的意義,這也是更符合大眾人群價值的方向。”
“不看購買的競爭力,看產品的滿意度”
從消費者導向出發的影像理念,是vivo品牌差異性的重要標志。
一直以來,購買競爭力都是廠商追求產品利潤最大化的主要方向,但在張琳看來,vivo布局影像長賽道,看的並不是產品本身的購買競爭力,而是消費者對於產品的滿意度。他說:“vivo是一切以消費者為導向的品牌,vivo影像的核心追求是‘為消費者創造愉悅的影像體驗’。”
對此,vivo 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從2016年底至今,vivo用了三年多的時間與消費者深入溝通,走訪了分布在全國的55個城鎮,累計開展100多場民族志研究,數百場深度訪談以及數不清的用戶測試,覆蓋了從普通人到專業攝影師、導演等超10000名不同職業、年齡的消費者。
“通過大量的消費者研究,我們發現影像對於消費者具有兩重意義:對客觀世界的記錄與還原,代表我們理性的一面,展現我們與身邊這個世界的關系﹔主觀世界的表達,是我們內心情感的映射,表達我們對自己與世界的理解和期望,它是感性的一面,是超越真實世界的。”李卓表示。
那麼,vivo影像的核心研究課題是什麼?李卓在發布會現場也給出了答案:就是如何將影像的各種功能、效果、操作乃至流暢性、穩定性等多維元素與消費者的體驗結合,確保這種體驗是符合消費者預期,並且愉悅。
vivo影像產品總監李卓介紹影像技術長線規劃。
對於vivo影像的長線規劃,業內也十分關注。李卓介紹,未來,vivo將重點布局夜景、人像、色彩、測光、運動、HDR等方向,基於用戶層面的洞察不斷創新,豐富手機行業影像的技術維度,推動手機影像的更高標准。
為此,vivo正積極進行技術儲備。李卓還特別透露,vivo已秘密開發1年之久的採用RGBW排列的全新感光元件。理論上會將傳統RGGB排列的感光效率提升到160%,有望將智能手機的感光能力推升至新的境界,在各種不利光線條件下提供更純淨、清晰的成像效果。
“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讓vivo手機成為消費者的創作工具,讓所有消費者都能擺脫功能、場景、時間的限制,獲得愉悅的影像體驗。” vivo影像產品高級總監湯青良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的期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