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開放 邁上更高台階

本報記者 潘福達
“中國金融市場近幾年的發展令人耳目一新,公司在北京獲得子公司籌備許可,多年的願望終於實現了!”昨天,國內首家外商獨資貨幣經紀公司——上田八木貨幣經紀(中國)有限公司獲得批准籌建,90歲的上田元彥會長在視頻連線中感慨萬千。
在服貿會期間的各個活動現場,關於“金融開放”的話題備受熱議,各外資金融機構代表的評價情真意切——
“合資証券公司落戶北京,得益於中國金融開放步伐的加快!”昨天,大和証券(中國)有限責任公司獲批組建,公司組建負責人耿欣說,大和証券不僅是中國資本市場改革開放的見証者也是積極參與者﹔瑞銀亞太區投資銀行主管及中國總裁金弘毅表示,中國金融行業進一步開放對瑞銀在中國的業務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機遇”。
中國日益開放的金融市場正吸引著來自全世界的目光,更多外資和外資機構正在有序地進入我國金融市場,呈現“百花齊放”的新格局。在近日舉行的2020中國國際金融年度論壇上,“一行兩會”高層發表的主題演講中,都提及我國金融業開放的新成果。
“中國金融業、中國金融服務業不斷地追求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央行副行長陳雨露表示,一方面,中國取消了對銀行、証券、期貨和基金管理等領域的外資持股限制,尤其在今年發布的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之中,金融業准入的負面清單已經正式清零,上述措施已經初見成效﹔另一方面,我國積極參與國際金融治理,推動人民幣成為更好的國際儲備貨幣。
在推動銀行保險業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方面,近兩年來,銀保監會共批准外資銀行和外資保險公司來華設立各類機構近100家﹔我國不斷擴大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持續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中國資本市場已發展成為全球市值第二大的市場。
我國金融全方位開放持續向縱深推進。記者注意到,近半月來,債市開放等系列開放措施密集落地,多家外資合資券商、外資獨資貨幣經紀公司相繼獲批,在証券、支付、基金托管等多個領域,外資機構在華業務版圖不斷擴大。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率先實現全領域、全方位金融開放,成為國際性、總部型、功能性金融機構聚集地以及中國金融對外開放和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窗口。本輪金融業開放以來,已有40余家外資金融機構和項目落地北京,下半年,預計將有一批外資金融機構在北京新設落地合作項目。
在北京,更高水平金融開放蓄勢待發。記者獲悉,北京將推動更高水平的開放合作,加大宣傳推介和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優質國內外金融機構和金融資源來京發展。北京支持合資理財公司等機構以及外資証券期貨基金、人身、保險等機構在京發展,並支持在京外資機構參與股票、債券、外匯、基金等交易,以及參與北京QDLP(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跨境人民幣貿易投資便利化等改革試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