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實踐與探索

2020年09月29日11:17 | 來源:人民論壇網
小字號
原標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實踐與探索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m的約古宗列盆地,蜿蜒東流,穿越黃土高原及黃淮海大平原,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九省(地區),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長5464公裡,流域面積75.24萬平方公裡,是中國第二長河,世界第五長河。黃河流域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黃河,就是保護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受自然條件與人為因素的影響,自古以來,黃河都是水少沙多,水患異常嚴重,多次出現決堤與改道的現象,給沿岸百姓帶來了深重災難。新中國成立后,在歷屆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經過沿線人民群眾的不懈努力,通過實施上中游淤地壩建設、水土保持建設,下游河道綜合治理、標准化堤防建設、生態廊道建設等水利工程建設和水量統一調度、調水調沙等項目,解決了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的難題,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自強不息,一部波瀾壯闊的治黃史

  近20多來,黃土高原生態治理成效卓著,黃河流域潼關以上地區共有大型水庫26座,中型水庫170座,其中建成了劉家峽、李家峽、龍羊峽水電站,陸渾水庫、故縣水庫、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等,實現了對黃河的聯合調度,尤其是小浪底水庫75.5億立方米的攔沙庫容是調控黃河水沙的一張“王牌”。位於洛陽市孟津縣小浪底鎮的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2001年竣工后,控制流域面積69.4萬平方公裡,佔黃河流域面積的92.3%。對黃河“豆腐腰”的改善起到了極大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僅能減淤、防洪、防凌,而且保障了下游的供水、灌溉,同時極大改善了區域的生態環境。正在修建的小浪底南岸灌區工程和小浪底北岸灌區工程是河南省的十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國務院確定的“十三五”期間172項重大節水供水工程之一,竣工后將保障灌溉面積100多萬畝。

  河南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入落實“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方針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統籌治理的“四水同治”新思路,深入推進河長制、湖長制,建立健全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為核心的責任體系。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經濟社會健康穩定持續發展要求和戰略部署,著力解決水資源保護開發利用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彌補水生態修復、水環境治理短板,全面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切實提升深化改革和科技創新動力,構建“系統完善、豐枯調劑、循環暢通、多源互補、安全高效、清水綠岸”的現代水利基礎設施網絡。推進水利現代化,助推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

  四水同治,打出黃河流域生態治理攻守兼備組合拳

  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講到“黃河寧,天下平”,“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新形勢下,黃河的生態保護被提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如何打贏這場攻堅戰役,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新的歷史使命。

  高效利用水資源。水資源是戰略資源,科學、高效、優化配置水資源,是破解水資源短缺難題的重要手段。我國人均水資源量2300立方米,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黃河水資源是我國重要的淡水資源之一,同時也是沿黃流域城鎮生活、工農業生產及生態用水的最主要水源。在我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大背景下,黃河流域缺水更甚。就洛陽市來講,“伊洛瀍澗”四河穿城而過,城北黃河過境,城市水系比較發達,但洛陽市人均水資源量僅有400立方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5,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20。按照聯合國標准,人均水資源量低於500 立方米,屬於極度缺水地區。同時,我國用水方式還比較粗放,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世界先進水平的2~3倍﹔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0.52,遠低於0.7~0.8的世界先進水平。

  堅持節水優先,將集約節約用水貫穿水資源開發利用、優化配置、管理保護的全過程。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把水資源承載能力作為剛性約束。堅持水資源用途管制,統籌當地水、過境水、外調水,科學配置生活、生產、生態用水,高效利用黃河水,完善流域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加強水資源時空調配能力建設,科學調度上下游、干支流水庫群,統籌規劃連通河湖水系,謀劃實施跨區域、跨流域引調水工程,豐枯調劑、多源互補,優化水資源戰略配置格局,全面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系統修復水生態。受不同發展階段的發展理念影響,在過去一段時期,河湖資源過度開發利用,一些河湖被侵佔,甚至被填埋,一些區域水系連通性較差,不僅影響行洪排澇供水,而且導致水生態系統功能退化、水生生物多樣性降低。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核心是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修復水生態,就是全面調整人的行為、修復人水關系,構建人水和諧的良好格局。

  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統籌自然生態各要素,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涵養水源,加強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逐步恢復地下水位,有條件的地方恢復河流淺淺、小溪潺潺的鄉愁景象。因地制宜建設沿河游園濕地,打造沿河水利生態風景廊道,將兩岸路網環通、生態綠化、暢蓄並重、文旅融入作為水生態修復的重要內容和目標,打造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防護林、經濟林和小型蓄水保土工程,全面推進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工作。還給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以良好的水生態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綜合治理水環境。河流的問題,表象在河裡,源頭在岸上。流域環境治理是統籌上下游、左右岸、水上水下、岸上岸下的系統性工程。要想清水長流,必然要有源頭活水。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首先要截污治污,對兩岸工業、農業、生活污染源整治,從源頭控制水環境污染。因河施策,在岸坡淺灘種植水生植物淨化水質,兩岸進行綠化,隔斷污染源頭。

  堅持污染減排和生態擴容兩手發力,標本兼治、綜合施策、系統治理,全面鞏固和提升水環境治理成效。“古鎮有水,靈氣自來”。一座城市有了水就有了靈氣,做好“以水潤城”文章,建設水生態文明城市。嚴格水功能區監管,實施入河污染物減排限排,創新水污染治理和水環境保護體制機制。由城市到縣城到鄉村,不斷拓展和提升截污治污的范圍和標准,根治鄉村污水收集和集中處理問題,不僅能扼制污水進河,也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關鍵一步。結合鄉村振興戰略,以建設美麗宜居村庄為導向,開展坑塘溝渠綜合整治,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的田園風光。

  科學防治水災害。千百年來防汛抗旱一直是水利的核心要義,保障水安全、消除水災害是流域治理和保護的第一要務。堅持科學防治水災害,貫徹落實“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防災減災救災新理念,堅持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領導和主導地位。一是強化防洪薄弱環節建設。謀劃完善堤壩工程建設,定期水毀工程修復。二是強化防汛抗旱能力建設。推進基層防汛預報預警體系和群策群防體系建設,健全防汛抗旱預案體系和應急管理機制,完善山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全面提升抵御水旱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實現防汛工作“一個確保、三個不發生”目標。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治水興水迎來了難得的戰略新機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黃河沿岸將邁入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階段。要在研究歸納前人治理黃河歷程的基礎上,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和新時期治水方針,為脫貧攻堅、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歷史經驗與理論支撐,以新時代治水工作重點為指導,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優化水資源調配,打造人水和諧生態格局,加強流域生態保護,堅持水災害治理,推動開創新時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局面。(作者為中共汝陽縣委常委、內埠鎮黨委書記張亞磊)

 

(責編:畢磊、夏曉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