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1.3萬億斤以上!“中國飯碗”穩穩的(十三五·中國印象 ②)

本報記者  邱海峰
2020年09月30日10:1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9月7日,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村民們在豐收后晒秋。
  程 聰攝(人民視覺)

  “秋分不生田,處處動刀鐮。”又到一年豐收季,烏江之畔翻滾著金色稻浪。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洪水鎮解放村的代遠付趁著天氣晴好,收割了自家10多畝的水稻。

  “你看這優質紅米稻,籽粒多飽滿。”剝開一粒金黃的稻谷,老代笑了,“今年雖然受到疫情、洪澇和病虫害的影響,但每畝產量還是有1000斤左右,收成相當不錯。”

  大江南北,到處是秋收景象,讓人看著就高興。

  “前兩季的夏糧和早稻已豐收到手,分別比上年增產24.2億斤、20.6億斤,夏糧產量創歷史新高,秋糧面積預計比上年增加800萬畝,豐收在望。”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說,今年還是一個豐收年,糧食會有個好收成。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中國始終高度重視糧食安全,把14億人的吃飯問題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十三五”期間,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加大糧食生產政策支持力度,糧食連年豐收,產量持續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2019年,中國糧食產量刷新歷史紀錄,達到13277億斤﹔人均糧食佔有量超470公斤,持續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在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德平鎮,魏德東盯著地裡一株株挺直了粗壯“腰杆”的玉米,喜得合不攏嘴:“今年又擴種了200多畝,長勢很好!”魏德東每天都要到他的2000多畝富民農場轉轉,“10月中旬准備收了,估摸著每畝產量能到650公斤左右,比去年又高了些。”

  “中國用全球9%的耕地和6%的淡水資源滿足了佔全球近20%人口的糧食需求,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偉大成就。”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屈冬玉稱贊道。

  豐收的背后,是5年來中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提升,是農業科技的強勁支撐。

  在安徽省渦陽縣,收割機轟鳴前行,一簇簇玉米被農機吃進“肚子”,摘穗剝皮,金黃籽粒傾瀉而出。“衛星‘指路’,農機無人駕駛了。”麥客趙凱說,他開的“雷沃谷神”收割機搭載的無人駕駛系統、電控方向盤,與北斗導航系統配合,“牽”著農機往前跑。

  “地塊的遙感圖顯示在手機屏幕上,設置好行駛路線、行距就行。”趙凱說,好多客戶都點名要北斗導航系統。以往幾天才能收完的庄稼,現在幾小時就解決,提質又增效!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全國秋糧大面積收獲在即,各地將有200萬台聯合收割機投入秋收作業。

  濃濃的科技范兒改變著農業,也增添了發展動力和活力。“十三五”期間,中國持續加強農業與科技融合,2019年中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2%,均較2015年顯著提高﹔主要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升至95%以上,穩穩地做到了“中國糧用中國種”。

  從田間的收獲到糧倉的充裕,中國人端牢“中國飯碗”的底氣越來越足。

  2017年,在江蘇省射陽縣,一批高標准儲糧倉拔地而起,總容量達到35萬噸。“我們的儲糧倉分布在縣裡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有2.5萬噸、5萬噸和11萬噸等多個儲備規模。”射陽大米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徐蘇陽如數家珍,每年新收的小麥、稻谷,銷售之外都會存進儲糧倉,“現在倉儲條件大大改善,糧食可以‘吹空調,蓋被子’,溫度濕度有保証,防虫防霉。”

  倉廩實,天下安。這5年,中國不斷加強糧食儲備應急管理,形成了中央儲備和地方儲備協同運作、政府儲備和企業庫存互為補充的糧食庫存體系。據農業農村部介紹,當前中國糧食庫存處於歷史高位,特別是稻谷小麥兩大口糧的庫存可滿足全國居民1年的消費需求。

  年豐時稔糧滿倉,百姓殷實國興旺。5年來,精彩的豐收故事一個接一個,14億中國人在這片沃土上收獲著喜悅,更播撒著希望。

(責編:車柯蒙、孫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