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回眸‘十三五’,喜看新成就”系列報道二

從改革驅動到引領發展 中國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效顯著

人民網記者 喬雪峰
2020年10月03日14:52 |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小字號

編者按: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回望“十三五”時期的中國經濟發展歷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隨著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的發展方式逐步形成,中國綜合國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際影響力等躍上新台階。

人民網財經推出“回眸‘十三五’,喜看新成就”系列報道,梳理“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社會各領域改革發展取得的新成就,展現全國各族人民攻堅克難、砥礪前行的新奮斗。

2019年全社會研發支出達2.17萬億元,佔GDP比重為2.19%﹔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5%﹔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評估顯示,我國創新指數位居世界第14位﹔整體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新進展……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十三五”期間,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研發攻關,加快成果轉化應用,主要指標穩步提升,逐漸成為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大國。

我國逐漸成為全球創新的新高地

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突破2萬億

10月1日,“天問一號”向祖國報平安,首次深空亮相“自拍”﹔ “世界巨眼”SKA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為人類認識宇宙提供歷史新機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力爭給人類帶來更多的清潔能源﹔人類基因組計劃探尋生命奧秘……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正逐漸成為全球創新的新高地。

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22143.6億元,比上年增加2465.7億元,增長12.5%﹔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為2.23%。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5%﹔高鐵、5G移動通信、新能源等一些高新技術產業進入了世界前列。

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新突破。“十三五”時期,我國加大基礎研究支持力度,突出“從0到1”的原始創新。通過實施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加強前沿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涌現一批創新成果,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時速600公裡高速磁懸浮試驗樣車下線。

科技創新為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十三五”時期,我國科技重大專項持續攻關,在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5G研發應用和產業化全面推進。國家自創區和高新區成為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的核心載體,169個高新區生產總值達12萬億元,經濟總量佔全國的十分之一以上。全國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2.5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15.1萬家。

科技創新更加貼近生活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十三五”時期,科技支撐鄉村振興成效明顯,數十萬名科技特派員領辦創辦1.15萬家企業。推進重大疾病防治科技攻關,新增18家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深入推進京津冀等重點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為打贏藍天保衛戰提供支撐。

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生態建設加快推進。“十三五”時期,我國統籌推進科技體制改革,一批基礎性的科技制度建立起來,打通了科技、金融、產業和成果轉化的通道。成果轉移轉化機制不斷完善,2019年全國技術交易額達到2.2萬億,超過2019年度全社會研發支出總額。

創新驅動帶動產業升級作用明顯

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已達到13.3件

當前,我國正在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升級的引領作用進一步凸顯,加快科技創新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十三五”以來,我國各行各業積極貫徹落實創新發展理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涌動,一系列以推動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的政策,在京津冀、粵港澳、長三角等區域密集出台。2019年,每天新登記企業約2萬家,新動能新產業成長壯大,企業的創新動力和能力也得到進一步增強。

“以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基建’成為我國經濟的重要發力點。”同盾科技創始人、董事長蔣韜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作為新時代的民營高科技企業,將及時適應和把握市場環境變化,不斷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技術在金融、政務等領域廣泛應用,依托技術創新帶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在日前舉行的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獵豹移動旗下智能服務公司獵戶星空投入近30名智能服務機器人為大會提供多場景服務。獵豹移動對外發言人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為服貿會提供的智能會展服務,並非橫空出世,而是多年的技術能力積累和集中釋放。

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組成,其高質量創新發展與各行業結構升級密切相關。“伴隨金融科技發展進入新階段,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利用數字技術推動和解決實體經濟獲得金融服務的難題。”神州信息副總裁馬洪杰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圍繞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實現持續的迭代創新,神州信息依托科技創新持續推進產業協同金融發展,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談到創新如何帶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升經濟發展動力方面時,曠視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印奇告訴記者,從AI企業角度,可以理解為用AI賦能工業制造、智能制造、物流等場景和領域。

“新形勢下,我們應該更加注重著重發力新技術對產業的賦能,通過人工智能、5G、雲計算等新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釋放動能與勢能。同時,發力AI新基建,構建底層技術生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技術自主。”印奇表示。

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數據顯示,2019年國內(不含港澳台)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86.2萬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3.3件,提前完成國家“十三五”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有關報告及數據顯示,中國在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中的排名提升至第14位,較2018年上升3位,穩居中等收入經濟體首位﹔2019年,中國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提交專利申請5.9萬件,躍居世界第一。

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初步形成

我國研發人員全時當量連續多年穩居世界首位

我國科技隊伍蘊藏著巨大創新潛能。去年7月份科創板開市以來,一大批參與創新創業的科研人員通過公司上市獲得了豐厚的回報,這也將吸引更多科研人員創新創業。

近日,50位青年科學家榮獲我國第二屆“科學探索獎”,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為30歲。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都將獲得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通過激勵青年科技工作者,助力我國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科技發展應該符合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符合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表示,科技創新對國家發展起到支撐和引領作用,一方面要發展科技,另一方面是改革科技發展的體制機制和環境。“在具體做法上,我們叫改革驅動創新,創新驅動發展。”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廣其途以儲之。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於人,全部科技史都証明,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佔據優勢。

“十三五”時期,我國深入推進人才管理體制改革,持續完善科技人才計劃體系,高等院校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科研水平和人才培養能力進一步提升。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深化科教融合,加強科教協同育人,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了強大人才儲備。

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研發人員全時當量達到461萬人年,比2015年增長22.6%,佔全球研發人員總量的比重超過30%,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初步形成。

回眸“十三五”,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力不斷增強,與經濟深度融合,推動智能制造、無人配送、在線消費、醫療健康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作為經濟轉型和促進改革創新的重要突破口,不斷增強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力和競爭力,對實現發展動力轉換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展望“十四五”,我國將繼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創新在“六穩”“六保”中的重要作用,為高質量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為確保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積極貢獻。同時立足長遠,為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做好謀篇布局。 

附:“回眸‘十三五’,喜看新成就”系列報道一

從規模速度到質量效率 中國經濟“含金量”更高

(責編:李彤、喬雪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