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中國經濟轉正記

2020年10月20日08:10 | 來源:北京商報
小字號

  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長4.9%,投資、消費和進出口“三駕馬車”在9月實現了全部轉正。

  這並不意外。OECD早已預報,中國將是2020年唯一實現經濟增長的國家。中國扛住了黃金周的壓力測試,而其他經濟體則在首鼠兩端的疫情防控措施下,逡巡不前,如今又面臨第二波疫情的威脅。

  我們的逆周期調節功不可沒,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相互配合,前有“六穩”后有“六保”,千方百計保中小微企業,保產業鏈,保就業。與此同時,我們頂住了壓力,保持了戰略定力,並沒有大水漫灌和鬆綁樓市,並沒有透支改革,依然為轉型留有空間。

  君子不立危牆之下。

  中國經濟經受住了疫情的沖擊,但最嚴峻的沖擊來自疫情之后的巨大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認知之外。隨著疫情而在全世界沉渣泛起的民粹主義、民族主義、保護主義以及地緣主義,正在重塑世界格局。我們置身其中,如何趨利避害,考驗著我們狹路相逢的智慧、勇氣和意志。

  決策層審時度勢,提出了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外部環境的變化,我們必須告別外向型經濟的舒適區,而堅定走向以內需為主、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

  這裡的勝負手就是創新,無論是制度創新,還是技術創新,都是經濟增長的后勁所在。自大航海打通全球化以來的500年,經濟增長的奇跡概莫能外,要麼依靠增加投入,要麼依靠效率提升。中國經濟過去四十多年的增長更多是源於規模和稟賦,使得我們獲得了“后發優勢”。時移世易,后發優勢漸行漸遠,我們需要努力掌握“先發優勢”。

  從短期來看,GDP被投資、消費以及進出口這“三駕馬車”所決定,但從長期來看,決定GDP的是效率的生產,是創新資源的使用效率,而不是增加資源的投入。高質量發展所依賴的“增長”,必須是創新驅動、制度驅動和增量驅動的市場內生增長,這是中國經濟進入新周期的必由之路。

  說到底,經濟的競爭是制度的競爭,誰的制度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科技創新,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誰就能夠佔領國際競爭的高地。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被寄予厚望,改革對象也幾成常識。打破行政性壟斷,公平競爭,轉變政府職能,產業政策轉型,保護產權特別是知識產權,維護勞動者權益,這些都是我們深水區改革所不能回避的問題。更進一步說,就是要打造公平友好的營商環境,就是要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就是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裡、有權不能任性。

  改革愈往后,愈難以逆向創新,愈沒有路徑依賴,愈無法去跟隨所謂的“先發國家”。

  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

(責編:趙安妮(實習生)、李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