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而立之年,浦東出發書寫新奇跡(專家解讀)

受訪專家:中國浦東干部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院研究員  肖  晉
2020年11月23日07:4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11月13日,在紀念上海“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之際,“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大型立體景觀亮相浦東黃浦江畔。
  楊建正攝(人民視覺)

  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在上海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強調,將賦予浦東改革開放新的重大任務,包括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打造自主創新新高地,成為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

  日本廣播協會關注到習近平講話中關於高科技產業的相關表述。該報道指出,中國領導人有意加快發展高科技產業,並表示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

  

  經過30年發展,浦東可謂換了人間。從過去以農業為主的區域,到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齊全、設施先進的現代化新城,浦東用30年時間完成了西方國家兩個世紀才能實現的工業化和城鎮化。

  浦東開發開放一開始定位為“新區”,就不是要建成一個經濟開發區,也不是要再建一個經濟特區,而是以更高標准推動整個社會的全面進步。今天回頭再看浦東乃至上海的發展,可以發現,浦東開發開放的成果不僅僅體現在經濟建設領域,更實現了社會全方位的進步。

  浦東30載孕育出許多令世人矚目的實踐創新、理念創新、制度創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創新。浦東30年開發開放歸根結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浦東這片土地上系統性、創造性的運用和實踐,是浦東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敢闖敢試書寫的一個偉大奇跡。浦東30年開發開放積累形成的許多規律性認識,如“功能設計先於形態設計”“形態開發服務於功能開發”“以一流黨建促一流開發”“廉政也是重要的投資環境”等,也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創新發展貢獻了浦東智慧。

  中共中央始終將浦東開發開放作為一項國家戰略,立足浦東開發開放帶動長三角乃至整個國家的發展。這次,習近平主席又提出浦東發展要“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兩個大局中加以謀劃,放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予以考量和謀劃”。這“兩個放在”深刻闡明了浦東發展的新方位和特殊使命。浦東要按照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個引領區、三個成為、三個展示”的新定位要求,牢牢把握改革、開放和創新這條“生命線”,在服務長三角、服務長江流域、服務全國發展中更好發揮輻射、賦能作用。

  浦東乃至上海是全球廣泛關注的一片熱土。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在這樣的背景下,浦東乃至上海作為開路先鋒,應當站出來,帶頭作為。

  近年來,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立足新方位貫徹新要求,浦東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這一最重要的“先機”,加快布局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和重要平台,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領域奮力打造世界級的產品集群,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要通過改革打破制約創新鏈貫通的瓶頸,充分激活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作用,讓實驗室裡和論文中的創新火花更好更快轉化為創新成果﹔要強化與全國特別是長三角地區產業集群的協同創新,突破一些核心部件的研發,開展全球科技協同創新,在協同中強功能、提能力﹔要不斷優化法治環境、政策環境、市場環境、人文環境、生態環境,充分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

  面向未來,浦東要以制度型開放的新突破書寫新奇跡。可以說,新時代中國開放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制度型開放。浦東要不斷釋放制度型開放紅利,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要對標、對照國際先進規則與做法,加快形成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基本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為我國深度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積累經驗﹔要積極推動開放政策制度由邊境向邊境內延伸,在知識產權、金融服務、公平競爭、權益保護等邊境內的制度改革上加大力度﹔要積極推動開放政策制度由單項政策向系統改革拓展,形成服務企業生產經營全鏈條的集成化改革﹔要不斷推動開放政策制度由標准化向定制化拓展和深化,根據重點產業的發展需求,不斷量身定制開放政策,推進差異化改革,將制度型開放引向深入﹔還要統籌眼前和長遠,探索構建與新時代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相適應、能夠體現制度型開放特點的科學評價指標體系。

  (本報記者  嚴  瑜採訪整理)

(責編:趙安妮(實習生)、李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