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CPI和PPI雙負,市場無需擔憂

韓哲
2020年12月10日07:53 | 來源:北京商報
小字號
原標題:CPI和PPI雙負,市場無需擔憂

  11月的CPI同比下降0.5%,系11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與此同時,反映生產品價格的PPI同比下降1.5%。

  CPI和PPI雙雙為負。對於是否通縮,市場需要擔憂嗎?

  需要指出的是,PPI的環比漲幅創下年內最高。也就是說,實體經濟還在回暖,供需逐漸改善,市場信心提振,CPI指標為負,在特殊時期更多是統計學上的意義,並不能指導現實。

  很多機構明確指出,去年的高基數及豬肉價格是拖累11月CPI的主因。市場對此解釋也是信服的,因此情緒並沒有大幅波動,對CPI做出過度反應。

  但未來一段時間,經濟還在緩慢的爬坡過程中,消費也處於修復之中,這種情況下,CPI將維持低位。這段時間,特別是國際市場環境還充滿不確定性,因此,通縮壓力確實或多或少存在,但通縮趨勢不會有。

  不怪市場動不動就擔憂,因為通縮實在是對經濟影響巨大,及時預判而進行逆周期調節,一直是凱恩斯時代各國政府的財政、貨幣政策首選。對通縮的警惕,通常伴隨著宏觀經濟調控的全過程。對通縮的警惕,有時候是一件好事。

  通縮的危險在於持續下跌的物價將抑制投資和生產,在學界和政府眼中,通縮比通脹更加危險。通縮對一國經濟的損害程度,隻需以日本為鑒,便可明白。

  通縮總是和有效需求不足聯系在一起,市場不是差錢,而是差可以掙錢的投資機會。判斷通縮是否來臨,可以從物價、貨幣和經濟增長三個方面來判斷,即物價是否全面下降,貨幣是否供給不足,經濟增長是否出現衰退。顯然,中國經濟當前並非如此,相反,還有可能是今年唯一增長的G2O經濟體。

  中國這樣體量的大經濟,將更多依靠內需來實現增長。市場經濟發展到最后,就是內需的較量,就是制度和法律的競爭。中國的市場經濟還有很多粗疏之處,營商環境可以提升的空間很大,通過制度供給可以“無中生有”出一片廣闊的市場。

  我們應當努力去建設高標准的市場經濟,包括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把權力放進制度籠子﹔進一步減稅降費,減少尋租空間,減少行政干預﹔進一步打開市場和開放服務業,用行動証明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隻會越開越大。如此,在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之中,我們才能保持戰略定力,從容轉圜。

(責編:趙安妮(實習生)、李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