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一張世界矚目的經濟答卷——網友熱議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  潘旭濤
2020年12月18日07:4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在安徽省銅陵市體育中心5G基站塔頂,工作人員正調試5G設備。
  潘 偉攝(人民視覺)

  在山東省臨沂市商谷羅濱遜智慧物流園,工作人員在貨架上取貨物。
  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

  在陝西省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木耳展銷中心內,電商主播通過直播售賣柞水木耳。
  新華社記者 邵 瑞攝

  11月5日,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展首日人氣旺。
  陳 彬攝(人民視覺)

  工業生產保持較快增長,固定資產投資繼續回升,市場銷售持續回暖……疫情下,中國交出了一張世界矚目的經濟答卷。今年,中國有望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中國是如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了哪些民生福祉?這些成為網友最近熱議的話題。

  

  增速轉正

  歲末回望,中國經濟發展成就令人贊嘆。

  12月15日,新華網一篇題為《逆風破浪開新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2020年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評述》的文章,記錄了今年中國經濟的“轉正”歷程:

  4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出口增速轉正﹔5月,服務業生產指數和工業利潤增速轉正﹔6月,外貿進出口增速和財政收入增速轉正……

  7月16日上午10時整,“轉正”二字在網上刷屏,這條消息令人振奮:在一季度回落6.8%的基礎上,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大幅提升10個百分點,同比增長3.2%。10月19日,中國宣布前三季度經濟增速轉正,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復蘇。

  轉正還在持續。12月15日,“中國經濟網”微信公眾號發表文章《首次由負轉正!》,文章指出,12月15日10時,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統計局發布最新國民經濟運行數據。1—10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0124億元,同比增長0.7%,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1—10月,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0.3%,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1—11月,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0.2%,增速年內首次轉正。

  這些“正”,匯聚成中國經濟新征程。

  在微博,網友們寫下這樣的感慨:“這一年,真的不容易。這是大家一起拼來的‘正’”﹔“背后的意義深遠”﹔“中國經濟有強大的韌性”。

  12月16日,光明網發文稱,盡管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席卷全球,但中國經濟承受住壓力測試,顯示出強大修復能力和旺盛生機活力,率先沖出疫情的陰霾實現復蘇,乘風破浪穩健前行。

  對於今年中國經濟的發展軌跡,網媒進行了一些形象的描述。

  “中國新聞網”微博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重創世界。中國經濟成功上演了“V”字反彈,我們也經歷了一些“V字型”的生活軌跡。在這一個個“V”字的背后,是全國各界不畏艱難的堅持與努力。

  “新華視點”微博制作了《一隻集裝箱的“奇幻漂流”》海報,並配文說,一隻普通的集裝箱,今年經歷了怎樣的“奇幻漂流”?“上半年還在發愁廠裡的箱子堆積如山,現在拉集裝箱的卡車都不夠用。”江蘇太倉中集集裝箱制造有限公司一位業務主管說,“現在24小時連軸轉生產,還在不停地上人、上設備。”

  中國交出的經濟答卷令世界矚目。

  “中國將是2020年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世界主要經濟體。”12月1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其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作出這一判斷。

  參考消息網近日發文介紹說,外媒稱,惠譽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在一份報告中指出,中國經濟復蘇前景“穩定”,“很多經濟指數目前已經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平”。

  “共青團中央”微信公眾號發文介紹說,美國彭博社專欄作家丹尼爾·莫斯撰文指出:“中國經濟歸來,世界鬆了一口氣。如果沒有中國經濟的反彈,全球經濟復蘇將變得更加脆弱。”

  美國福布斯網站報道稱,整個西方世界正在迎接“黑暗的冬天”,中國的經濟卻在加速發展。

  墨西哥《金融家報》報道指出,全球經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中國經濟的支撐,2021年全球經濟的反彈將依賴於中國強勁的復蘇勢頭。

  “中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措施強大有效。”南非《商報》刊文說,中國通過有效的公共衛生措施控制住疫情,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財政政策、更加穩健靈活的貨幣政策來推動經濟復蘇,為非洲國家在后疫情時代恢復經濟樹立了典范。

  埃及《今日消息報》網站報道稱,中國提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並推出了一系列擴大開放的政策措施,“繼續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同世界各國共享發展機遇、實現互利共贏”。報道提到外國投資者持續看好中國經濟,“在今年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外國大中小企業積極參展,體現了他們對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興趣與信心”。

  化危為機

  中國經濟為何能逆風破浪?新華社撰文指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全局、運籌帷幄,團結帶領億萬人民奮勇拼搏,交出一份沉甸甸的中國答卷。

  中國因時因勢有效應對疫情:在“六穩”基礎上,猶如及時雨的“六保”政策迅速出台,紓困惠企舉措保住市場主體,優先穩就業保民生,守住“米袋子”、守好“菜籃子”,暢通外貿產業鏈、供應鏈……一系列舉措直達基層,立竿見影。

  中國還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新發展格局讓中國重塑了發展新優勢。

  求是網的一篇評論寫道:“在新發展格局下,中國市場潛力將充分激發,為世界各國創造更多需求﹔中國開放的大門將進一步敞開,同世界各國共享發展機遇﹔中國的對外合作將不斷深化,同世界各國實現互利共贏,為世界經濟穩定發展提供更強勁動力。”

  2020年,中國經濟危中尋機,化危為機。創新成為這一年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詞。疫情防控之下,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

  12月15日,新華網報道稱,雲端會議、在線課堂、線上醫療、直播賣貨、人工智能……1—11月,中國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1.5%,新動能點燃中國經濟復蘇引擎。

  12月15日,央視網報道說,今年,5G、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建設提速,5G基站覆蓋全國地級以上城市,通信產業規模比去年翻了一番﹔互聯網醫療、在線教育等新業態加速發展,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按下“快進鍵”﹔智慧旅游、智能體育等新消費模式層出不窮,激活龐大內需市場。

  12月16日,光明網報道稱,商務部研究院日前發布的《2020年中國消費市場發展報告》指出,新消費成為引領國內大循環的重要動力,並助推市場主體實現數字化轉型,催生新業態、新模式,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效益,培育數字經濟新動能。今年上半年,全國網絡購物用戶人數比上一年增長1億人,中國大型商業綜合體等加快數字化轉型,新電商平台迅速崛起。各種新業態新模式引領新型消費加快擴容,數字文化娛樂服務受到歡迎,線上教育、辦公等迅速興起,網絡授課、視頻會議等成為居家生活新常態。

  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面對疫情,中國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斷擴大對外開放。

  根據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今年前11個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9.04萬億元,同比增長1.8%,呈現持續向好、加速增長態勢。對此,中國網評論指出,外貿進出口成績大幅好於預期,是由於中國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率先實現復工復產。今年以來,中國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精准施策,靶向發力,沉著有力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尤其是減稅降費、加大對中小外貿企業金融支持等一系列穩外貿綜合政策措施有力有效,為中國外貿克難而進、逆勢上揚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商務部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連續8個月實現同比增長。12月16日,據國際在線報道,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6日表示,外資持續涌入中國體現了各國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的信心,也展現了中國積極構建新發展格局,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成效。汪文斌介紹,今年以來,中國全面實施外商投資法及其實施條例,自貿試驗區的負面清單由2013年的190項減少到目前的30項,穩步推動金融市場准入,出台了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總體方案,這不僅為中國經濟發展開辟了廣闊空間,也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了強勁動力。

  民生改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中國高質量發展,帶來的是民生福祉的不斷增強。

  中國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

  新華社客戶端發文指出,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產業扶貧生根開花,夯實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礎。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全國832個貧困縣累計實施產業扶貧項目超過100萬個,建成各類產業基地超過30萬個,每個貧困縣都形成了2至3個特色鮮明、帶貧面廣的扶貧主導產業,產業扶貧幫扶政策已覆蓋98%以上的貧困戶。

  面對嚴峻復雜的疫情,中國多措並舉保障民生。

  12月15日,央視網發文稱,今年新增1萬億財政赤字、1萬億抗疫特別國債,資金直達縣市基層、直接惠企利民﹔加大減稅降費力度,預計全年為市場主體新增減負將超過2.5萬億元﹔千方百計穩就業,保障重點企業用工調度,點對點服務農民工返崗,擴大失業保險保障范圍,畢業大學生和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得到保証。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今年,中國提前完成全年就業目標任務。

  海外網轉載文章指出,政策貼心給力,市場主體頑強突圍,勞動者勤勞肯干。今年以來,中國就業形勢總體穩定。1—10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09萬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10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3%,比9月份又下降0.1個百分點。

  12月15日,“人民日報”微博發起話題“1—11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99萬人”,截至目前,該話題閱讀量已超過1900萬。“人民日報”微博介紹說,11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2%,比10月下降0.1個百分點,連續4個月下降﹔其中25—59歲人口調查失業率為4.7%,下降0.1個百分點。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2%,比10月下降0.1個百分點。

  疫情下,民生保障力度不減,百姓獲得感實實在在。

  新華社撰文指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同比增長0.6%,實現由負轉正﹔前11個月,衛生、教育投資分別增長26.1%、13.9%……

  11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下降0.5%,為11年來首次出現同比下降,引發關注。12月16日,央廣網報道指出,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表示,“未來,物價保持穩定有不少有利條件,包括消費端復蘇回暖,糧食實現豐收,各地持續推行保價穩供措施等,物價將持續保持在合理水平。”

  人民網轉載文章指出,2020年,民生福祉持續增進。養老護理體系不斷完善,大城市養老難問題得到緩解。多措並舉解決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鼓勵社會資金進入養老和醫療領域。在加快省級統籌的基礎上,推進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把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藥納入醫保范圍。城鄉義務教育差距逐漸縮小,農村地區學生接受優質高等教育機會顯著增加。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不斷提高。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進一步健全。

(責編:趙安妮(實習生)、李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