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就地過年”或為“宅經濟”再添一把火

——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念

胡畔
2021年01月28日08:03 |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小字號

春節將近,為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近期多地政府出台政策鼓勵群眾“就地過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也於近日印發《關於做好人民群眾就地過年服務保障工作的通知》,提出要積極營造就地過年良好氛圍,落細落實各項服務保障措施,確保廣大人民群眾安心安全過好年。

“就地過年”會讓今年的春節消費熱點發生哪些變化?會給當地帶來哪些影響?當地政府又該採取何種措施,來保障這一數量龐大的群體安心過節?為此,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念。

“宅經濟”消費需求將保持旺盛

中國經濟時報:2021年的春節是我們在防疫中度過的第二個春節。相較2020年的春節,預計今年春節的消費熱點將有何變化?

王念:一方面,在疫情防控趨嚴的環境下,消費結構分化的趨勢可能延續和加強。必需品等基礎消費將維持穩健增長,耐用品和升級類消費增速或有所放緩,餐飲、電影、旅游等服務消費可能仍處於冰點。另一方面,疫情反復讓消費者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線上,“宅經濟”消費需求將保持旺盛,一些新的消費熱點可能加快涌現和鞏固。例如,直接受益於居民春節期間外出時間減少和線上娛樂時間的增加,網上零售、直播帶貨、在線醫療、在線教育、手機游戲、網絡視頻、社區團購、外賣服務等新型消費內容創新或有所提速,線上消費習慣進一步培育和形成。

中國經濟時報:為做好疫情防控,多地政府採取了發放紅包、消費券、景點門票等措施,鼓勵和引導外地務工人員“就地過年”。這些舉措將會如何影響春節的消費走勢?

王念:由於近期國內多地出現散發疫情,各地紛紛倡導春節減少出行、減少聚集、就地過年等應對策略,多地發布通知取消廟會、年會等大型活動舉辦,這將對春節假期居民傳統消費場景和消費習慣造成沖擊,影響居民家庭團聚消費、走親訪友消費、外出就餐消費、本地娛樂休閑消費和短途旅行消費,並再次降低消費信心和消費傾向。

不過,也應看到,一些地方政府採取鼓勵“就地過年”的政策措施,主要是為了對沖疫情防控趨嚴可能給消費帶來的負面影響,並不能完全抵消疫情防控新形勢對消費的抑制。從居民消費支出來看,今年春節居民消費規模或不及過去正常年份,但考慮到2020年同期較低的基數,今年春節期間消費預計仍將呈現增長態勢。另外,從消費市場供需情況來看,由於“就地過年”倡議提出較早,居民預期比較充分,短期內供需錯配可能導致價格小幅波動,消費市場價格將維持總體穩定。

城鄉之間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供需錯配”

中國經濟時報:若多數外地務工人員選擇“就地過年”,這會給勞動力流出城市和流入城市的消費帶來哪些變化和影響?

王念:人口流動變化帶來的消費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交通服務消費將出現同比下滑。從今年1月的數據可以觀察到,全國城際活動整體下降約四成,疫情省份下降更加明顯。春節期間,外地務工人員選擇“就地過年”,跨省和省內人員流動需求同比將顯著下降,影響交通運輸服務消費,可能僅能達到往年40%左右水平。

二是城鄉之間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供需錯配”。過去勞動力流出的城市主要以超大規模城市和中心城市為主,預計這些城市今年春節期間可能面臨消費需求激增,特別是食品飲料、生活用品、市內出行、娛樂休閑等方面的基本生活消費休閑消費。而過去勞動力流入的中小型城市、城鎮和鄉村,有可能出現消費需求不及往年的情況,對當地餐飲娛樂等服務消費的影響較大。

中國經濟時報:您認為,當地政府應該採取哪些措施來保障這一數量龐大的群體安心過節?

王念:近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做好人民群眾就地過年服務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市場和超市賣場正常運營,做好留在當地農民工、留校師生等群體的服務保障,鼓勵企業採取發放“留崗紅包”“過年禮包”等措施。為了讓居民過個平安年、健康年、溫暖年、歡樂年,不少地方已經出台措施,讓就地過年更為人性化、更有溫度,有些還實惠多多。例如,有的地方真金白銀發補貼,有的地方提供加班補助、用餐保障補助、減免房租,還有的地方消費券、手機流量、景點門票、免費開放公共文化設施齊上陣。

總體來說,今年春節是對城市治理和基層防控水平的又一次考驗,相信在經歷2020年疫情防控戰“疫”后,各地管理水平將大幅提升,滿足和鼓勵居民消費的各項政策措施效果將更加明顯。此外,就地過年並非強制,在保障抗疫效果的前提下,也要加強政策精准性和靈活性,隻要滿足基本的防控要求,便可適當放行,沒必要層層加碼、設置障礙,把在外人員擋在家門外。

(責編:李宜霖(實習生)、李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