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省份GDP年報:安徽逼近上海 增速排名大洗牌
截至1月28日,除河北、新疆外的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公布了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GDP)與增速。
証券時報記者統計了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並對比剔除河北、新疆后的2019年全國各省區市GDP數據后發現,總體來看,2020年廣東、江蘇等頭部省份依然位居GDP總量前列,而在GDP增速上各省區市排名有較大浮動,19個省區市全年GDP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中西部省區市GDP增速相對較高。
專家認為,回顧2020全年,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雖較為深遠,但並未撼動頭部省份的發展。盡管全年GDP增速的大幅變動屬於暫時性現象,但仍能看出中西部地區受多個利好因素影響后展現出較高的經濟增速動力,吉林省的進步為東北地區提供了參照。
安徽總量接近上海
據記者統計,2020年29個省區市GDP總量排名與2019年排名基本一致,GDP排名前10的省區市由高到低依次是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四川、福建、湖北、海南、上海。在排名變動上各省區市的變動幅度較小,前10名頭部省份中,僅去年排名7、8位的湖北和福建省調換了排位。
整體來看,GDP頭部省份在2020年諸多不利因素的沖擊下,依舊展現出了自身的強大底蘊。江蘇省就頂著2020年的風浪取得了“雙勝利”,全省經濟總量躍上10萬億元台階,人均GDP連續12年居各省、自治區之首。
雖然前10位頭部省份名單沒有變化,但根據記者測算,排在GDP總量第11名的安徽省在數值上與第10名的上海市僅相差19.98億元,差值較2019年差距進一步縮小。考慮到上海在今年定下的GDP增速目標是6%而安徽為8%,今年安徽或許有望超過上海。
南京農業大學規劃院上海分院院長孫文華向証券時報記者指出,安徽經濟總量若能進步自然是對安徽經濟發展的肯定,但經濟的發展高低也不能僅通過GDP來判定,如上海的經濟密度就高於安徽。安徽正處於工業發展期,其當前的經濟發展動力會高於以服務業為主的上海。目前,安徽正積極承接上海非大都市核心功能疏解和蘇浙產業轉移,如何整體融入長三角產業分工協作,推動全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安徽更應該努力的方向。
增速排名洗牌 中西部佔據主導
據記者統計,2020年不低於2.3%全國GDP增速水平的省區市共有19個,增速水平由高到低分別為西藏、貴州、雲南、安徽、重慶、甘肅、寧夏、四川、湖南、江西、江蘇、廣西、山東、浙江、山西、海南、福建、吉林、廣東,除湖北外28個省區市都呈現出全年GDP正增長,相比於2020年上半年GDP增速為正的省區市僅16個,我國全年經濟明顯恢復。
從地域分布來看,2020年的GDP增速最高的前10名地區全部位於我國中、西部,尤其是排名第一的西藏自治區,全年GDP增速7.8%,遠超第二名3.34個百分點。
財信証券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對証券時報記者表示,一方面,排名前10的省份疫情嚴重程度相對較輕,並且疫情高峰期主要出現在一季度,對全年經濟影響相對有限。另一方面就是消費和房地產投資等內需動能增速較強,提供了重要支撐,尤其是前10個省份的GDP與其消費支出增速重合度較高。此外,受益於“一帶一路”建設和國家對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政策支持,改變了中西部的區位條件,由內陸地區變成前沿地帶,加上具有人口紅利和資源優勢,彌補了海外疫情大封鎖下的產出缺口,促進當地出口增長,進而拉動工業生產、制造業投資等指標逆勢向好。
而2020年GDP增速最低的地區除湖北外,都位於東北地區,分別是黑龍江、遼寧和內蒙古。同為東北地區的吉林省則超過了全國GDP增速水平,在增速排名上上升了11位。
對於東北三省之一的吉林省在2020年的發展,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中心副主任陶金認為,在經歷了前幾年的GDP擠水分后,經濟增長重新出發。吉林省的工業基礎相對較好,尤其是科技水平較高的重工業發展態勢良好,2020年受到疫情的沖擊也相對較小,在復工復產相對迅速的情況下,經濟增速跑贏了東北其他地區。
今年發展動力將回歸常態
“今年GDP增速排名出現較大變化主要與疫情沖擊影響程度有關,屬於暫時性現象。”伍超明對記者說,今年的GDP增速並不能完全反映各地區的經濟活力,屬於外部意外沖擊下的變化。隨著疫情的穩定和對經濟影響的消退,預計未來數年這種大幅變化將趨於縮小,逐步回歸往年的窄幅波動常態。
在陶金看來,各省區市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或將面臨一些風險,最重大的就是集聚過程和城市化進程的放緩。城市化是經濟發展的自然結果和普遍規律,但當前中國的城市化水平仍然不夠高,這背后是戶籍制度、人口流動阻礙甚至是利益分配等問題。若未來城市地區的集聚過程由於城鄉改革受阻而放緩,可能會對經濟運行效率的提升造成掣肘。
伍超明認為,今年各地區GDP增速會與2020年有較大區別。首先是基數效應的影響,2020年增速較低的省市,基數較低,有利於今年同比增速的提高,存在一定“基數幻覺”。其次,隨著疫情影響逐漸消退,各省份經濟增長動力將大概率回歸常態,內生動能將主導今年的經濟增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