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56.2%受訪職場人表示年終獎數額與預期相符

2021年02月04日08:01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每到歲末年初,忙碌了一年的職場人,除了盼著春節假期,能夠拿多少年終獎也是他們非常關注的事。大家今年年終獎怎麼樣?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505名職場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現金是最普遍的年終獎發放形式,56.2%的受訪職場人表示年終獎數額與預期相符。大家普遍將年終獎用來孝敬長輩、置辦年貨。77.5%的受訪職場人感到公司年終獎對自己能起到激勵作用。

56.2%受訪職場人表示年終獎數額與預期相符

劉江連(化名)在一家私人工廠工作,從事一線機械操作已十余年,是廠裡資格最老的師傅。每年年底,總能收到不同形式的年終獎。前幾年廠裡效益好,他的年終獎有六七千元,這兩年廠裡效益遠不如前,但也給大家發了豬肉、魚、米面油和定制的台歷,正好用作年貨,大伙搬回家也都開開心心的。

程思淼(化名)就職於北京一家民營企業,每年年終獎都會發固定的兩個月月薪,再加績效獎。公司根據業績排名還會給予部分員工實物獎勵,“比如筆記本電腦、平板、手機、家用廚電等”。

“我今年年終獎拿了2000元。雖然已經降低了心理預期,但還是覺得挺少的。”今年23歲的山東小伙汪泉浩(化名)說。

調查顯示,98.3%的受訪職場人今年都有年終獎。在年終獎的發放形式上,現金(75.8%)最普遍,接下來是生活用品(37.9%)和食品(36.0%),其他主要還有:電子數碼產品(19.0%)、金額內自選禮物(7.0%)、奢侈品(6.8%)、公司股權(6.1%)等。

大家年終獎折合人民幣有多少?調查中,5000-1萬元的最多,有25.7%的受訪職場人拿了,接下來是1000-5000元(23.3%),1萬-3萬元(22.1%),500-1000元(9.4%),3萬-5萬元(8.6%)。

56.2%的受訪職場人都表示年終獎數額與預期相符,25.1%的受訪職場人直言比預期低,有18.7%的受訪職場人感到高於預期。

“去年效益非常不好,有幾家同行已經倒閉或正在停業觀望。我們維持運營,有一份比較穩定的收入,年底了老板還能照顧到員工的精神和物質需求,已經很滿足了。”劉江連說。

陳雲(化名)在浙江某縣城工作,年終發了1萬多元,她查了下全年的工資單,加上年終獎等,總共收入有14萬元,還是挺滿意的。“但是手裡沒剩下多少。一部分花在了養娃上,一部分是自己大手大腳花沒了”。

近半受訪職場人會用年終獎孝敬長輩

周露(化名)在一家國企就職,今年年終獎拿了5萬元。她准備把這筆錢存起來,“我喜歡存錢,不喜歡花錢,看著存款數目增加,心裡特別有安全感”。當被問到要不要獎勵自己,她表示,年終獎本身就是對自己年終的獎勵。

程思淼先用年終獎還了上個月的花唄,又給父母轉了一部分,“今年過年不能回老家過年了,用年終獎孝敬父母是我的一點心意,還能由老人自由支配”。程思淼說,余下的她准備購買理財產品。

“我准備給孩子買一塊兒童手表,再給她報個興趣班,剩下的買點兒新衣服、准備新年禮品等。”陳雲說,老公的年終獎准備先放起來,用於下一次家庭出游的旅行基金。

大家都如何分配年終獎?調查顯示,孝敬長輩(48.2%)是最普遍的選擇,其次是置辦年貨(46.2%)。其他主要還有:存起來(38.5%)、獎勵自己(36.6%)、購買理財產品(28.0%)、子女教育(18.5%)等。

77.5%受訪職場人感到公司年終獎對自己能夠起到激勵作用

劉江連認為,年終獎是廠裡對大家一年辛勤付出的一個肯定,也為來年運營討個彩頭。而且年底開銷比較大,年終獎的發放能給員工減輕一部分經濟壓力,“來年希望廠裡效益好,大伙兒工作也更有奔頭兒”。

“往年公司年底還會舉辦晚會,大家得在晚會前一個多月就開始排練節目。晚會氛圍非常活躍。領導會對有突出業績的同事進行表揚和獎勵,還有抽獎環節,這也是年終獎的一個重要部分。今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晚會取消了,但該給的年終獎沒少。大家都可高興了。”程思淼表示,年終獎能夠彰顯企業文化,體現企業的人文關懷,員工對崗位也會更加熱愛,提高團隊凝聚力。“明年我一定要更努力工作,爭取業績能邁上一個新台階”。

汪泉浩表示,年終獎是打工人辛辛苦苦一年的業績回報。年終獎數額應能體現員工之間的差異,才能夠激勵大家來年再接再厲,提高員工的忠誠度。

63.5%的受訪職場人認為年終獎是為了獎勵員工一年來對企業的貢獻,60.7%的受訪職場人認為是鼓勵來年再接再厲,54.7%的受訪職場人覺得春節開銷大,發年終獎讓大家開心過年,34.8%的受訪職場人指出年終獎能夠增強企業凝聚力。

調查中,77.5%的受訪職場人感到公司年終獎對自己能夠起到激勵作用,其中22.8%表示激勵作用非常大。也有22.5%的受訪職場人直言激勵作用小。

受訪職場人中,在私企/民營企業的佔48.8%,在國企的佔21.3%,在事業單位的佔10.8%,在外企的佔9.6%,在國家行政機關的佔8.4%。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杜園春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李宜霖(實習生)、李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