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華為湯啟兵:多領域數字化共振,加速電信行業數智化轉型

2021年02月22日20:40 | 來源:人民網-科技頻道
小字號

  在2021 MWC上海的華為DAY0數字化運營運維轉型論壇上,華為創新地提出多領域數字化共振理論,從業務、平台、技術和生態四個領域分層推進和展開數字化轉型,從而激發更多的場景和更創新的業務,孵化更多的數字化人才,實現整個組織的系統化變革,加速電信行業向數智化轉型。

  “5G和智能技術的發展加速了生產力、生產關系和生產流程的數字化變革,對電信運營商提出了資源柔性、業務柔性和數據柔性的新要求,運營商的運營和運維能力體系需要具備資源運營、服務運營和業務運營三層架構,且各層級自治閉環控制,這將帶來極致用戶體驗、全生命周期運營的敏捷、最大化資源效率和新業務增長。” 華為全球技術服務部總裁湯啟兵指出,“電信運營商在業務、平台、技術和生態四個領域,相互配合、相互開放、相互激發,形成價值的共振,將帶來更多的場景、更創新的業務和更深層次的轉型。隻有共振才能將一個點的變化擴散到全局,突破閾值,產生更大的質變,激發整體的能級躍遷,打開新的空間。”

  業務共振:隨著市場變化的加快,傳統的規建維優營需要更加動態和敏捷地互相協同,而個性化的新業務越來越多,現有的運營模式已經無法有效支撐。為了面對這些挑戰,例如做到網絡隨業務而動以及網格化上門維護和營銷一體化,就需要面向用戶和場景,打通流程斷點,實現數據的貫通和業務之間的共振。

  平台共振:通過統一的平台架構實現共部署,使得資產、數據和智能能夠流動,方便各業務部門採用微創新的模式快速行動,在平台上迭代推進變革,將基於人的協同轉化為基於平台上的數據、資產和智能的數字化協同,減少變革的阻力。

  技術共振:意味著端管雲和智能等多種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將會極大的幫助運營商改進很多傳統的工作流,通過將多種數字化技術帶入每個環節,將基於人的、靜態的、被動的工作流逐漸轉型到基於智能的、動態的和主動的智能工作流。

  生態共振:通過採取靈活的生態聯合創新模式,聚集廣大合作伙伴的力量,共同完成數字化轉型。華為提供基礎平台和技術,封裝技術的復雜度,將數據、自動化、編排開發能力開放出去,將復雜留給自己,將簡單留給伙伴和運營商,與運營商和伙伴共生、共創和共贏。

  湯啟兵強調,“數字化轉型是從上到下的治理體系變革,也是從下到上的接受體系建構。華為服務自身的數字化也是一步一步逐漸積累和改進的,自2016年開始,華為服務啟動了一場名為“Digital GTS”的變革,去擁抱數字化和平台化,用自動化和數字化的技術來改變這個行業。總結過去四年靜水潛流和埋頭苦干的實踐,我們的經驗是圍繞點、線、面,採用穩步推進的方式。首先,針對關鍵業務節點及其痛點,不斷實現技術迭代與創新,這是點的方面﹔線是指通過平台打通現有的孤立系統﹔然后將線連成面,依靠統一的GDE平台,將多個業務場景連接,通過數據自動流轉,實現更大范圍的自動化與智能化。最終以平台為核心,實現業務、數據和生態的多領域數字化共振,持續加速數字化轉型。”

  在本次論壇上,華為還發布了更開放、更智能、更高效的HUAWEI SmartCare下一代融合平台,實現了三大升級。首先,升級了數據和網絡開放能力,讓運營商和生態伙伴可以通過低代碼工具鏈進行數據和網絡能力編排,使能應用創新﹔其次,平台內置了30多個“開箱即用”的智能模型,讓重復問題處理自動化,復雜問題處理智能化﹔最后,通過“智能潮汐調度”、“冷熱數據智能識別和存儲”等核心算法,進一步提升了數據計算資源利用率。通過這三大升級,讓華為從體驗出發,加速運營商運維運營數字化轉型的落地。

  數字化站點是構建數據的基礎,是數字化轉型的基座。在論壇的最后華為發布電信站點信息化模型T-BIM(Teleco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術白皮書,定義電信站點信息化建模規范。通過把一些規范標准格式接口定義好,最大限度保持信息在跨系統和跨專業協作中保持完整性和有效性,牽引工程建設的規范化,提升資產運營管控效率,為后續行業開放奠定基礎。面向未來,華為將持續與塔商、運營商和行業伙伴共同努力,通過全產業鏈的創新,實現全產業鏈共贏,釋放數字化站點全新價值。

(責編:趙超、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