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觀察:家用美容儀市場持續升溫 行業標准缺失問題待解
從最初的蒸臉器、補水儀,到現在的洗臉儀、離子導入儀、射頻美容儀、LED光療儀、EMS微電流美容儀……如今,市面上涌現出的各類家用美容儀器產品已是“亂花漸欲迷人眼”。
在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裡,家用美容儀市場再度升溫,家用美容儀成為很多消費者的年貨新選擇。拼多多美妝數據顯示,2021年年貨節以來,護膚品、彩妝及電子美容儀品類成為熱門年貨,居家美容相關品類如潔面儀、美容儀、脫毛儀、美腿儀等銷量同比增長4倍以上。京東大數據也顯示,美容器消費增長了4.6倍。
“顏值經濟”助推市場升溫
在很多人看來,美容儀的流行與大眾對醫美的改觀密切相關。隨著對“美”的理解更加多元化,大眾對醫美項目的接受度越來越高。
自2015年起,一些國際品牌相繼進入中國,中國美容儀市場迎來快速增長期,至今仍保持著快速的增長勢頭。隨著市場不斷的升溫,除了專業的美容儀公司,不少家電品牌、國際日化美妝企業也紛紛跨界推出美容儀產品或提出生產計劃。
截至2020年10月,我國境內的美容儀相關企業超8萬家,主要分布在廣東、山東、江蘇等地。
智研咨詢數據顯示,2014-2019年,中國美容儀年銷售額和年銷售量實現了雙突破。其中,美容儀需求量從2014年的131.9萬台,增長至2019年的655.2萬台,復合增長率達到37.79%﹔同時,中國美容儀市場規模從2014年的20億元,提升到2019年的66.22億元。預計中國的美容儀市場規模到2021年將接近100億元,到2026年將突破200億元。
行業觀察人士丁少將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家用美容儀通常屬於美容類的個護小電,近年來興起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整個小家電行業活躍之下的連鎖反應,二是“顏值經濟”持續興旺下導致旺盛需求。
產品品質良莠不齊
隨著這一新興市場的迅速升溫,行業相關強制監管標准(美容儀的安全性和功效性)滯后、缺位的掣肘也正顯現,由此導致的產品質量不過關、虛假廣告宣傳、山寨品牌侵權等問題時有發生。
據媒體報道,消費者張女士反映,2019年3月,她在網店購買了一台售價3868元的美容儀,商家承諾兩年質保,但不到一年就出現電源線跟機器連接處接觸不良的問題﹔另有消費者購買美容儀不到一年時間,美容儀接觸面部操作時經常漏電,平台及商家均以過了退貨期為由不予退款或換貨﹔另外,還有消費者用過美容儀產品后,面部、頸部便出現了發紅發燙症狀。
據了解,央視《每周質量報告》去年10月曾曝光過一些存在質量隱患的美容儀產品,其中不乏市場上熱銷的品牌,其中一些產品甚至存在鎳釋放量超標的問題,具有一定致敏風險。這一曝光引發了眾多消費者的擔憂,甚至有消費者找到檢測機構對在用的美容儀進行檢測。
丁少將認為,就市場參與者而言,傳統綜合性家電巨頭、個護小電代表品牌、美容護膚品牌、初創型公司等紛紛參與其中,難免魚龍混雜﹔就技術、產品而言,行業技術入門門檻不高,是整個小電板塊的通病,行業魚龍混雜之下,品質、安全問題就成為屢見現象。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皮膚科主任賴維也表示,家用美容儀正處於消費風口,但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很多企業沒有經過科學的臨床試驗就跟風生產,在廣告中存在夸大宣傳問題。
據了解,目前市面上的美容儀多為射頻、EMS以及光療類。專家表示,行業每個人的膚質不同,無論是護膚品、美容儀或者醫美項目,即使使用同樣的產品或項目,最終效果也可能會存在差異,消費者很難判斷這些產品是否適合自己。
行業標准亟待完善
目前,我國家用美容儀適用的是家電國家強制性標准(GB4706.1和GB4706.15),主要關注電氣安全方面,並沒有出台專門針對美容儀產品的材料安全相關國家標准。
深圳市消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家用美容儀產品目前在我國主要歸類為家用電器產品中的皮膚及毛發護理器具類別,執行相應的國家強制性標准。此外,2019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家用和類似用途皮膚美容器》標准,主要是對安全、噪聲、電磁兼容性等要求形成細化考核標准。但該標准只是電器標准,均非美容效果標准。
“企業不僅有責任向消費者普及美容儀的原理知識,讓消費者真正懂得產品選擇,同時也有義務提醒消費者關注產品的使用安全。”丁少將建議,一方面,消費者需要審慎選購,認准安全性參數認証﹔另一方面,行業需要避免“蒙眼狂奔”,行業標准需要盡快完善。
某家用美容儀品牌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表示,目前行業標准的缺失問題愈發凸顯,已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從美容儀產業層面來看,沒有完善穩定的標准體系的支撐,產業無法健康、有序發展;從道德層面來看,缺乏權威行業標准形成的真空地帶, 難免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據悉,目前我國現有實施的《家用和類似用途皮膚美容器國家標准》,因其只是推薦標准,對行業不具強制性,在一定程度上難以厘清市場上魚龍混雜的局面。
全國家用電器標准化技術委員會美容及其他器具分技術委員會秘書長黃文秀表示,當務之急是盡快把針對家用美容儀的強制性安全標准制定出來,設立一個技術門檻,讓市場監管部門能夠有依據進行抽查、監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