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中國經濟走出V型曲線,有哪些硬核支撐

王林
2021年03月02日08:02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中國經濟走出V型曲線,有哪些硬核支撐

  人均GDP是經濟產出效率的刻畫指標,用以說明人們創造財富的能力,衡量經濟發展長期變動。英國用了150多年,將人均GDP從1300美元增長至2600美元,美國實現同樣的倍增,用了53年。而中國僅僅用了20年,就實現了10倍增長,人均GDP從1000美元上升到1萬美元以上。

  2月2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這份中國經濟的“綜合評價表”顯示,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達101.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2447元,比上年增長2%。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介紹說,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突破100萬億元大關,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兩年超過1萬美元。中國也是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按年平均匯率折算,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的比重預計超過17%。

  2019年一到四季度,中國GDP分別同比增長6.3%、6.0%、5.9%、5.8%,2020年一到四季度分別同比增長-6.8%、3.2%、4.9%、6.5%。盛來運說,中國經濟“走出了一條令世界驚嘆的V型曲線,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復蘇的主要力量”。

  人均GDP連續2年超1萬美元

  雖然已從政府部門退休多年,但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還是很忙。每次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發布,他的電話都可能被打爆。外界想知道,這位國家統計局前總經濟師如何評價當前的中國經濟形勢。

  對於2020年的中國經濟,姚景源尤其看重兩個指標:經濟總量和人均GDP。在他看來,前者決定了中國經濟的“塊頭”,“有了塊頭,抗風險能力才夠強,韌性和回旋余地才會大”,后者則是“中國經濟可持續性和未來增長潛力的標志”。

  2010年,中國GDP總量為401513億元﹔10年后GDP總量達101.6萬億元,圓滿實現翻一番的目標。“比2010年翻一番,這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指標,如今我們在總量上已經完成了任務。”姚景源說。

  盛來運表示,過去一年,我國加大精准脫貧力度,持續推進污染防治,積極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下最難的堡壘,啃下最硬的骨頭,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

  相比GDP總量,國際上更為關注的是人均GDP指標。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在其代表作《經濟學》一書中指出,人均GDP是經濟產出效率的刻畫指標,用以說明人們創造財富的能力,衡量經濟發展長期變動。

  從歷史上看,大多數國家人均GDP的增長都經歷了漫長的過程。英國用了150多年,才將人均GDP從1300美元增長至2600美元,美國實現同樣的倍增,也用了53年。而中國僅僅用了20年,就實現人均GDP從1000美元升到1萬美元以上的10倍增長。

  但是,人均GDP1萬美元也經常被視為一個門檻。世界銀行用人均GNI(國民總收入)劃分不同收入水平的國家,人均GNI12375美元以上的國家視為高收入國家。對中國而言,人均GNI與人均GDP差距很小,目前仍屬於中等收入國家。

  追蹤各國歷史,大多數進入中等收入水平的國家,在人均GDP達到一定水平后,貧富差距反而進一步拉大,陷入長期的經濟增長停滯,鮮有躋身高收入國家者。因此,世界銀行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概念。

  美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何漢理曾提醒,改革開放使中國跨越“貧困陷阱”,成為中高收入國家,但要注意規避“中等收入陷阱”。

  姚景源認為,人均GDP已連續兩年超過1萬美元,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依然取得這樣的成績,這說明中國經濟未來仍然具有增長潛力,完全有能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就業指標超額完成

  如果說人均GDP代表平均每個人創造的財富有多少,是“國富”的指標,那麼居民收入的增長與財富積累的程度,就是是否“藏富於民”的象征。

  盡管疫情給居民收入帶來不利影響,但居民收入的增長與經濟增長保持同步。《公報》顯示,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增長4.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2.1%,快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27540元,增長3.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實際增長3.8%,快於城鎮2.6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2.56,比上年縮小0.08。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金融研究所發布的《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2020》指出,全國居民部門財富佔比76%,達到512.6萬億元,居民人均財富約為36.6萬元。2000年-2019年,中國名義GDP的復合年均增速為12.8%,而社會淨財富的復合年均增速為16.2%,高於經濟增速。

  姚景源認為,居民收入的增長,很大程度上來自居民就業的穩定,尤其是在疫情沖擊下,過去一年就業優先的政策取得了積極成效。

  《公報》顯示,去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186萬人,比上年少增166萬人。截至2020年年末,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2%,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均低於預期目標。盛來運說,2020年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扎實有力,就業指標超額完成年初預期目標。

  “去年在那麼困難的情況下,計劃新增900萬(就業),實際新增1186萬,調查失業率也低於前年,這個成就真是來之不易。”在姚景源看來,經濟工作的最終目的是改善民生,而就業是民生之本。

  許多經濟學者認為,中國每新增一個百分點的GDP,可以支撐200萬的就業。如今,僅憑2.3%的GDP增速,如何支撐起1000多萬新增就業?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一帶一路學院研究員萬喆分析認為,去年中國經濟的就業指標恢復得好,主要得益於疫情中經濟快速恢復,尤其是在下半年,許多企業的出口訂單在增加,吸納了相當多的就業。但她也提醒,隨著其他國家加快復工復產,以及財政和貨幣政策的發力,今年出口型企業要注意外部需求會出現較大變化。

  消費正逐步回暖

  在這份“綜合評價表”中,與消費有關的經濟數據最引人關注。

  2020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1981億元,比上年下降3.9%。按消費類型統計,商品零售額352453億元,下降2.3%。受疫情影響,各行各業的消費情況都不樂觀,例如,疫情影響最明顯的餐飲業收入額下降16.6%。

  反映在個人消費支出上,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1210元,比上年下降1.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4.0%。其中,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9037元,比上年下降8.6%,佔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42.6%。在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支出拉動GDP下降0.5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總額拉動增長2.2個百分點,貨物和服務淨出口拉動增長0.7個百分點。

  萬喆認為,目前全社會的消費熱情和能力尚未從疫情沖擊中完全恢復。首先是因為疫情反復,不同行業受到不同影響,交通旅游航運等消費依然受挫,但食品消費類CPI比較高,甚至出現了通脹和通縮同時存在的情況。其次,疫情影響下,居民儲蓄率在升高,消費意願有所降低。另外,解決了大量就業的小微企業依然面臨沖擊,資金周轉困難、流動性緊張的警報還未解除。

  居民消費結構也出現了明顯變化。2020年,糧油、食品類零售額比上年增長9.9%,飲料類增長14.0%,煙酒類增長5.4%,化妝品類增長9.5%,通訊器材類增長12.9%,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下降6.6%,金銀珠寶類下降4.7%,石油及制品類下降14.5%,汽車類下降1.8%。

  萬喆認為,要想促進消費,根本上還是要想方設法提高居民收入,注重營商環境建設,幫助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

  她還建議,疫情期間數字文化娛樂服務獲得較快增長,已經成為新的消費增長點,可以借鑒日韓等國經驗,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放開相關管制。“現在我們的消費趨勢,已經從必需品發展到非必需品,從實物產品發展到文化精神產品。”

  國家電影局的數據顯示,春節假期7天,全國電影票房達78.22億元,比2019年增長32.47%,再次刷新春節檔全國電影票房紀錄,同時創造了多項世界票房紀錄。《2020年中國網絡電影行業年度報告》顯示,2020年共上新769部網絡電影,其中79部影片分賬票房破千萬元,千萬級影片票房同比增長125%。

  影視娛樂行業的復蘇,也是全民消費能力恢復的縮影。姚景源認為,如今大多數行業的消費情況恢復得都不錯,從去年三四季度開始,許多消費指標都已由負轉正,並且在逐月回升。今年,在擴大內需、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居民消費將會逐漸回暖。

(責編:趙超、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