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代表委員談鄉村振興③農村“美顏”是個“技術活”

張 蘊
2021年03月09日09:38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農村“美顏”是個“技術活”

  “我准備的建議是今后‘每個鄉鎮建立1座垃圾轉運站’,優化農村人居環境。”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開幕之際,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赫章縣河鎮鄉海雀村黨支部書記文正友將這份議案帶到北京。

  在他看來,建設好鄉鎮垃圾中轉站、村級垃圾收集點是做好農村環境整治的關鍵環節,將為村民創造干淨、衛生的生活環境。

  道路通達河塘清,改水改廁飲水淨,垃圾入箱環境美,鄉村美好面貌新。農村生態環境與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息息相關。今年全國兩會,“鄉村振興”成為熱議高頻詞。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中之重是農村環境治理。多年來,我國農村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提升,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改善。一系列科技專項的實施,讓美麗鄉村建設插上科技智能化的翅膀。

  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鄉村振興如何握好“接力棒”?代表委員們點題支招。

  產業振興是支撐

  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隆子縣扎日鄉曾是無人問津的深度貧困鄉。得益於精准扶貧的好政策,幾年間,村民們搬出危舊房,住上了邊境小康村的藏式新居,家家戶戶通了電。全國政協委員、扎日鄉鄉長貢覺曲珍帶領鄉親們在海拔27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上種植茶葉,發展傳統的藏白酒、藏香、竹器加工等產業。去年在全國兩會的委員通道上,貢覺曲珍作為基層委員,分享了扎日鄉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年收入超過12000多元的好消息。

  如何保護好環境,讓鄉裡的旅游業可持續發展?今年全國兩會,貢覺曲珍准備的提案是《加大鄉村環境治理 助推實現鄉村振興》,她希望能通過國家的項目帶動,增加資金投入,解決在鄉鎮一級設立垃圾處理設施的問題,助力實現鄉村振興的“最后一公裡”。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支撐。”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建軍認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新起點,要把握比較化勢,以需求牽引供給,以供給創造需求。同時,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尊重規律、從容建設,探索鄉村環境整治模式,外修顏值、內修氣質,讓鄉村真正體現生態美、環境美、自然美。

  這一點,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經濟學院教授孫文凱深以為然。他認為,政府需通過促進農業科技和產業發展推進農業現代化。如此,才能加快村庄規劃、改善人居環境、促進農村消費、加快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強化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投入保障、深入推進農村改革等為鄉村振興提供動力。

  固廢水排污是關鍵

  海雀村地處烏蒙山深處,平均海拔達2300米,曾經是深度貧困村。如今,全村都住進了青瓦白牆穿斗枋的黔西北特色民居,通過安全飲水項目吃上了安全水、放心水。

  村裡發展好了,村民越來越愛干淨,村民每家每戶都知道將家裡的垃圾倒進村裡的垃圾桶內,但垃圾車要把垃圾拉到離村很遠的地方處理,這讓文正友犯了難。

  “如果今后每個鄉鎮都有自己的垃圾轉運站,就方便多了。垃圾量大的單個鄉鎮或幾個連片鄉鎮可考慮配備小型壓縮中轉站,並配置村收運、鎮轉運的垃圾專用清運車。我們就可以將垃圾全部運送至轉運站進行無害化處理。”文正友說。

  今年兩會,文正友代表帶上會的其他建議還有鄉鎮建立污水處理廠。

  “隨著農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農村的配套設施也在逐漸向城市靠攏。今后海雀村家家戶戶建沖水式衛生間,污水處理、集中排污是一個問題,建立污水處理廠,可以有效解決這個問題。”文正友說。

  對此,廈門大學水科技與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藍偉光教授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新加坡實行“誰污染、誰付費”的商業模式,即排放標准一定要按照回收利用的需要和條件來決定。同時,排放標准的制定必須考慮排水的去向與用途,“我國可以借鑒新加坡的方法,重新進行水資源分散治污,無論是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還是溝渠收集的雜水,都可以變成人類生產生活所需要的水。”他表示。

  科技科普“齊步走” 還要切忌“一刀切”

  3月5日,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明確點題今年鄉村振興任務——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這讓全國政協委員、華中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龔勝生看到了希望。幾年來,他關注的重點一直是鄉村振興。

  去年全國兩會,他提出資源枯竭型鄉村的脫貧振興問題。龔勝生在調研報告中列出了資源枯竭型村庄面臨的困境——住房安全隱患多、水資源缺乏加劇、水質污染突出等,並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建設性對策。

  在“關於資源枯竭型村庄環境治理與鄉村振興的對策建議”的提案中,龔勝生建議國家把資源枯竭型村庄的環境治理和轉型發展納入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為鄉村產業轉型注入動力。他表示,這項工作現在也有必要繼續推進,要實現鄉村振興,就應該做到不同類型的鄉村“一個也不能少”。

  不同類型鄉村“一個也不能少”,更要防止“一刀切”模式。在藍偉光看來,農村環境治理關鍵在因地制宜、差別對待、科普先行。

  “鄉村振興戰略下,一系列好政策接踵而至、高端科技項目也紛紛普及應用到廣大農村。但我認為,對農民的科學普及工作,解決‘意識問題’是關鍵所在。要提升農民意識,科普環保知識,呼吁環保政策,喚醒環保意識,使百姓對農藥化肥、飲水安全、塑料制品有合理認識。”藍偉光表示。

(責編:李源、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