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森林資源核算研究成果發布:全國林地林木資源總價值25.05萬億元

中國森林資源核算研究成果新聞發布會現場。人民網記者 余璐攝
人民網北京3月13日電 (記者余璐)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和重要資源,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生態保障。記者在3月12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召開的中國森林資源核算研究成果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2014年至2018年期間,全國林地林木資產總價值為25.05萬億元,我國森林生態系統提供生態服務價值達15.88萬億元,全國森林提供森林文化價值約為3.10萬億元。
國際竹藤組織董事會聯合主席、中國森林資源核算研究項目總負責人江澤慧在會上介紹道,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國家統計局組織開展的第三期“中國森林資源核算”研究,是在2004年、2013年兩期項目研究成果基礎上,於2016年7月開啟的研究,主要包括林地林木資源核算、森林生態服務價值核算、森林文化價值評估以及林業綠色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等4部分內容。
“這三期‘中國森林資源核算’研究,為建立我國環境經濟核算體系、編制林木資源資產負債表和構建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提供了重要參考。”江澤慧說。
第三期中國森林資源核算研究成果表明,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期間(2014-2018年),全國森林面積、森林蓄積量雙增長,森林覆蓋率從21.63%提高到22.96%。清查期末林地林木資產總價值25.05萬億元,較第八次清查期末2013年總價值淨增加3.76萬億元,增長17.66%。清查期末我國人均擁有森林財富1.79萬元,較第八次清查期末2013年的人均森林財富增加了0.22萬元,增長了14.01%。
江澤慧表示,林地林木資源持續增長,森林財富持續增加,為綠色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綠水青山”的保護和建設進一步擴大了“金山銀山”體量,為推進新時代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良好生態條件。
記者了解到,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期間的林業生態建設成效顯著,進一步提升了全國森林生態系統服務水平。2018年,我國森林生態系統提供生態服務價值達15.88萬億元,比2013年增長了25.24%。其中,涵養水源功能中調節水量增加了8.31%,保育土壤功能中固土量增加了6.80%、保肥量增加了7.50%,淨化大氣環境功能中提供負離子量增加了8.37%、吸收污染氣體量增加了5.79%、滯塵量增加了5.36%。全國森林生態服務年價值量從12.68萬億元增長到了15.88萬億元,增長了25.24%。
森林是人類文明的搖籃,蘊育和承載著巨大的自然資產和文化財富。“開展中國森林文化價值評估尚屬首創。”江澤慧談到,構建森林文化價值評估指標體系,創新性地提出了森林的文化物理量和價值量的價值評估法,並以此對全國森林的文化價值首次開展了計量評估。研究成果對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自覺等具有重大意義。同時,研究成果可以應用於區域森林文化價值和政府生態文明建設成效評估、完善森林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測算。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中國森林資源核算研究項目領導小組副組長彭有冬在會上介紹道,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森林植被通過光合作用可吸收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發揮巨大的碳匯功能。
彭有冬表示,近10多年來,我國通過實施諸多林業生態工程,開展了大規模造林和天然林保護修復,森林資源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發展,森林面積和蓄積均有較大幅度增長,森林碳匯量也大幅度增加。目前,我國森林面積達到2.2億公頃,森林蓄積175.6億立方米,森林植被總碳儲量91.86億噸,年均增長1.18億噸,年均增長率1.40%。2018年我國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分別比2005年增加4509萬公頃和51.04億立方米,比第八次森林資源清查末期2013年增加1266萬公頃和22.79億立方米,森林面積和蓄積持續增長,成為同期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對應兩個時期的森林碳儲量分別增加了11.69億噸和5.53億噸。
“目前,我國人工林面積7954.28萬公頃,全球增綠四分之一來自中國,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積最大的國家,發展人工林對森林碳匯作用巨大。”彭有冬談到,我國森林資源中幼齡林面積佔森林面積的60.94%,中幼齡林處於高生長階段,伴隨森林質量不斷提升,具有較高的固碳速率和較大的碳匯增長潛力。這對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都具有重要作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