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致敬!巾幗不讓須眉的女科學家

邱晨輝
2021年03月14日10:13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致敬!巾幗不讓須眉的女科學家

  3月8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空間信息處理與應用系統技術重點實驗室的女科技工作者團隊拍了一張“全家福”。張哲/攝

  沒有任何懸念,這個“三八”婦女節,女科學家韓冰還是在加班。陪她一起的還有幾十位同事。這幾乎成了一種常態。

  韓冰所在的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空間信息處理與應用系統重點實驗室,是我國遙感衛星數據處理與應用領域響當當的“國家隊”。實驗室成立30年來,承擔了包括遙感系列衛星、資源系列衛星、空間科學系列衛星、新技術試驗衛星等在內的100余顆型號衛星的地面處理與應用系統建設任務,攻克了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

  鮮為人知的是,在這個團隊中,有一支巾幗不讓須眉的娘子軍。她們猶如春天靚麗的一抹紅,讓人眼前一亮。

  用青春芳華見証科學衛星從無到有

  孫小涓,是這支團隊的空間科學衛星地面支撐系統研制任務負責人。她和團隊從2012年開始承擔空間科學衛星首顆星地面支撐系統的研制任務,至今已成功支撐7顆衛星的地面運行。

  她告訴記者,從最初探索階段的“門外漢”,到如今熟諳各項流程與業務的技術團隊,這支隊伍經受住了重大考驗,攻克了探測數據實時參數解算、空間科學大數據存儲管理等難關,實現了真正的蛻變。

  “還記得北京炎炎夏日下,我們在室溫超過40度的試驗樓裡完成系統安裝調試、集成測試,團隊裡的‘女將們’沒有一句怨言﹔而在寒風蕭瑟的冬天,我們早出晚歸,遇上暴雪天氣需要步行5公裡才能到達目的地,無一人掉隊。”孫小涓說。

  走過嚴寒酷暑、風霜雨雪,終見碩果。這些女科學家們用她們的青春芳華見証了我國空間科學衛星從無到有,從有到取得舉世矚目成果的過程。

  這只是一個縮影。

  孫小涓告訴記者,作為女性科研人員,從事浩大的工程項目,實非易事。她們的工作不同於單純的科學研究和工程建設,需要兩者有效結合。從工程中發現問題,找准科研的方向並不斷解決問題、在工程實踐中取得突破。這就要求每個人必須是復合型人才,既要理論與技術過硬,又要具備工程創新能力。

  洪文研究員是這支隊伍裡一個傳奇人物,她從事地面信息系統工程及前瞻性研究28年,稱得上是該領域的“大咖”。

  2002年,作為雷達成像領域的稀缺專家,洪文被引進到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原電子學研究所),從事國家大型工程的研發。

  洪文告訴記者,她和團隊曾經開展過一項新技術研究,初期國內不少研究團隊都在進行此項研究,但最終隻有她們堅持下來,成功地完成了該新型成像體制的國內首次飛行試驗驗証。

  “一個大型工程項目通常要持續七八年的時間,需要研究團隊從最前期的論証開始一路探索,經過漫長艱辛的過程,才能最終有所產出。”洪文說。

  “苦過了,就好了傷疤忘了疼”

  當然,一個科技項目的完成需要調動各個方面的力量,有處理算法和關鍵技術組、系統工程組、系統總體組、行政管理組和項目綜合管理組。

  來自實驗室項目綜合管理組的劉文昊,聽名字以為是男性,其實是一個看似瘦弱實則堅毅的女子。

  她家住在北京平谷區,每天上班往返152公裡,需要花3個小時在路上,忙起來常常晚上11點才能到家。

  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項目驗收成了“家常便飯”,十分集中。對劉文昊來說,那段時間非常難熬。科研項目是容不得半點馬虎的,她真的感到“壓力山大”。

  “苦不苦?”

  當被問到這樣的問題,劉文昊的回答是“苦”,但她很快補了一句,“苦過了,就好了傷疤,忘了疼。”

  她告訴記者,忙碌的時候,每天一睜眼就是各種電話,各種需要緊急處理的工作,感覺每天“忙得像飛起來”。壓力大的時候,她也會到領導面前掉眼淚。

  劉文昊說,雖然大家都很忙,但不管加班到多晚,都會相互幫忙、共同分擔,一起下班。“不是一個人在戰斗,這種感覺如同家人一樣,很溫暖”。

  剛剛到團隊工作5個月的段霽桐同樣深有體會。

  這位海外留學歸來的90后女孩,沒有想到這份工作會如此忙碌,從入職開始便一直加班。

  段霽桐發現,這個中科院的重點實驗室裡,竟然放置了許多行軍床,后來她知道,那是趕工期通宵太過經常,單位專門購置的﹔她還發現,團隊裡出現過幾周不見人影的情況,那是因為科研系統上線調試,幾個核心骨干要連續一段時間住在用戶單位。

  科研之辛苦可見一斑。

  最大的成就感是做出國家級成果

  不過,段霽桐卻說自己從不后悔加入這個團隊,因為這裡滿足了她對好工作的期待:有好的領導和伙伴、好的發展空間和工作成就感——可以做出國家級的科研成果。

  “沒有人逼迫你加班,但是這個環境會讓你自發承擔更多責任。”段霽桐說。

  作為一名科研新兵,她對業務還不夠熟悉,去用戶現場調試系統,多位前輩都曾給予過她技術指導。有一次加班到很晚,作為實驗室副主任的韓冰擔心她住得遠、獨自一人回家路上有危險,讓她先走,自己卻留下來,一直忙到晚上十二點。

  在段霽桐眼中,這些科研路上的前輩幾乎全年無休,無論在實驗室還是在用戶單位,從早到晚總能看到她們忙碌的身影。她們也完全沒有“領導”“導師”“研究員”的架子,甚至親自編寫代碼、調試程序。

  “她們在言傳身教中給我起了很好的榜樣作用。”段霽桐說。

  2020年,這個實驗室通過激烈競標作為總體單位承擔了好幾個多星多傳感器遙感數據一體化處理與應用的國家級重點建設任務。在這個過程中,該室女科學家團體功不可沒——

  她們中有的是母親、是妻子、是女兒、是兒媳,有的因為工作生完孩子一個月便回到了崗位,有的因為任務沒有辦法陪伴父母,有的因為出差錯過了家人重要節日……

  “她們沒有刻意強調自己的女性身份,而是沖到一線,用忙碌的身影譜寫出科研工作者的擔當。她們是科研戰線上的剛毅娘子軍。”中國科學院院士、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院長吳一戎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楊迪、孫紅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