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無人駕駛農機、衛星遙感……今年春耕有這些“神器”來助力

2021年03月19日14:14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編者按】俗話說:“牛馬年,好種田。”眼下正是春耕備耕的好時節,各地追著春光趕農時。防疫不鬆勁,春耕不誤時。無人駕駛農機、植保無人機、衛星遙感信貸技術、雲端育苗、智慧機器人……從中原糧倉到江南魚米之鄉,一大批高科技和新技術大顯身手,帶動新技術落地,助力農業產業升級,一幅幅“科技春耕圖”正在廣袤田野鋪展開來。

安徽:引入衛星遙感信貸技術 “虫臉識別”筑“天網”

安徽省蒙城縣種植大戶展示自己利用手機圈地情況。人民網 楊賽君攝

今年,安徽春耕迎來了科技助手——衛星遙感信貸技術。這也是該技術首次運用於國內春耕。農戶隻需要拿著手機在地裡走一圈,衛星遙感技術就能准確識別土地的農作物種植情況,測算產量和價值,從而向農戶提供額度與合理的還款周期。

安徽省蒙城縣的種糧大戶郁凱是第九年參與春耕,他沒想到,今天自己在手機上圈了自己種的地,天上的衛星就能觀測地塊狀況,幾分鐘時間,他就獲得了29萬元春耕貸款,而且免除了2個月利息,可以用於購買化肥和租賃農具了。

據了解,今年春耕,安徽將在全國率先引入網商銀行的這項新技術,全省16個產糧大縣的農戶不僅可以手機申請春耕貸款,通過后,還可獲得長達60天的免息貸款,覆蓋整個春耕時節。

在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科學家們正舉著加裝了攝像頭、溫度、濕度傳感器、GPS定位和手機的“自拍杆”給地裡的害虫們拍“寫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杜健銘博士說,“虫臉識別”幾乎涵蓋了所有農作物中400余種害虫的“相貌”,構筑了一張“天網”。

杜健銘介紹,“虫臉識別”就是使用人工智能技術,讓計算機自動識別圖片中虫子的種類和數量,不隻識別害虫,系統還能識別庄稼的病害,結果也更准確。

江西:機械化生產、數字化管理……26個人能種1萬畝田

江西省南昌縣蔣巷鎮大田農社萬畝農場,無人旋耕機在進行翻地作業。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攝

3月12日,江西省南昌縣蔣巷鎮大田農社的萬畝農場展開了一場“智慧春耕”,無人旋耕機、無人植保車等相繼登場,展示現代農業的魅力。據了解,蔣巷鎮大田農社的萬畝農場是江西首個“萬畝智慧農場”,也是江西現代農業的重點示范項目,農場採用規模化經營、機械化生產、數字化管理,26個人就可以種1萬畝田。

三月中旬正是早稻育秧的時間,在江西宜春市上高縣榮堯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工廠化育秧”大棚裡,農技人員在電子終端輸入指令,設備自動將種子均勻地播撒在育苗床架的育苗盤上,覆蓋表土,再將育苗盤依次擺放到專門的位置。隨后,工作人員輸入好溫度、濕度等相關參數,將大棚關閉些時日,種子就會自動發芽。

上高縣種糧大戶盧勇下單了春耕服務,把自己從田裡解放了出來。盧勇說:“我今年承包了300畝水稻,我隻要打一個電話,合作社那邊就會幫我育好秧苗,到時候直接用機器插秧,我都不用操心。”

山東:“洋打工者”進大棚 植保機器人高效作業

海關關員現場監管查驗進口熊蜂。劉敏攝(來源:《科技日報》)

近日,經青島海關所屬青島流亭機場海關現場監管驗放,3000隻進口熊蜂通關入境,隨后將被運至指定地點進行檢疫隔離,結束隔離后將投入春季大棚蔬菜授粉。

據了解,熊蜂是許多大棚蔬菜種植者喜愛的“洋打工者”。此次進口的熊蜂授粉效率是普通蜜蜂的80倍,尤其對番茄、草莓等蔬菜水果而言,熊蜂不僅授粉均勻效率高,大大節省時間、人工,還有利於提高蔬菜的品質。據了解,此次進口的3000隻熊蜂蜂王停止休眠后,可以發育成3000個蜂群,預計可授粉4500畝大棚蔬菜。

山東省鄒平市糧食提質增效關鍵技術攻關項目明集鎮解家村基地,農民用“智慧娃”植保機器人給麥田噴藥。董乃德攝

在山東省鄒平市明集、長山等鎮街等地,正積極進行科技春耕,利用大型節水噴灌設備、“智慧娃”植保機器人等現代農機進行高效示范作業,推廣綠色高質高效標准化生產技術模式,以實現攻關項目的糧食生產綠色高質量發展目標。

廣東:20分鐘1畝田!高科技裝備齊上陣

插秧機正來回穿梭作業。(來源: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政府新聞辦公室微信公眾號)

近日的嶺南大地,春耕備耕正有序推進。在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獅嶺鎮馬嶺村70多畝的農田裡,一派熱鬧的農忙景象,隻見一台台農耕機、插秧機來回穿梭作業,一行行兩寸來長的秧苗整齊地插播水田中,一畝水田不到20分鐘就完成了插秧。鐵牛替代水牛耙田,插秧機替代人工插秧,農用無人飛機直播、噴藥、除草、施肥,既省時省力又提高質量,農業農機高科技種田讓農民朋友贊不絕口。

在廣東台山汶村鎮茭一村,工作人員啟動農業無人機升空。新華社記者 鄧華攝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數據顯示,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全省春耕水稻機耕面積將超1200萬畝,各種機械裝備45萬台(套)投入春耕生產,植保/直播無人機超1500台。

在廣東清遠的連山縣,這裡的種植戶開始嘗試用數字化手段助力春耕生產。

馬上進入早稻春播春種,連山縣永和鎮向陽村的村民唐興越正忙著給300畝梯田安裝智慧氣象站,查看農作物生長情況。

這兩年當地建設的數字服務平台可自主採集氣象、環境、用藥、施肥等生產數據,從大田裡返回的數據經大數據中心分析后,可以幫助農戶解決在春耕生產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比如農作物缺什麼肥,有哪一類病虫害,什麼時候需要灌溉等。

廣西:甘蔗春耕的“科技范”越來越足

耕種一體拖拉機。(來源:新華社視頻截圖)

打捆機清收蔗葉,無人機噴洒農藥,拖拉機實現耕種一體……在廣西來賓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甘蔗春耕的“科技范”越來越足。

在當地的甘蔗地裡,耕種一體的拖拉機在北斗導航系統幫助下開出一道道筆直的田壟。“以往人工操作開行彎彎曲曲,不利於機械管護與收割。”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他所屬的公司流轉近6000畝土地種植甘蔗,耕、種、管、收各環節已實現全程機械化。

在蔗種車間,工人們分坐在流水線兩側篩選蔗種。負責人介紹,這些經過科學處理的蔗種,出苗率達90%以上,每畝地蔗種用量大大減少。

廣西是我國甘蔗主產區之一。長期以來,甘蔗種植機械化程度低,人力成本高,當地蔗農與企業深受困擾。“一噸甘蔗價格約500元,一名工人一天能收約一噸甘蔗,人工成本超過150元,加上農藥、化肥等開支,所剩利潤不多。”來賓市農業機械化服務中心主任莫廷進說。

“許多蔗農與企業切身體會到機械化生產的優勢,種蔗的積極性大大提高。”莫廷進說,目前,來賓市甘蔗的耕、種、管、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約65%,“雙高”(高產高糖)基地耕作和管理基本實現機械化。

陝西:今年春耕少了“人氣” 多了機器

蔬菜移栽機正在作業。(來源:《陝西日報》)

走進陝西省太白縣綠蕾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田地裡,可以看到,今年的春耕少了很多“人氣”,多了很多機器。

合作社負責人艾科平介紹,“制定發展規劃,聯系種子化肥購買渠道,培訓招聘人員,更新機械與設施……這段時間,每一項工作都是重中之重。”

伴隨著大型旋耕機的轟鳴聲,菜地裡的土塊破碎了,土壤變得鬆軟。剛結束第一輪的翻土、旋耕,2架植保無人機就立即升空,進行施肥作業。在操作人員的遙控下,植保無人機盤旋到空中一米左右高度,裝載在無人機底部的化肥均勻撒在田地裡。短短幾分鐘,一畝多的田地就完成了施肥作業,等待蔬菜苗的移栽。

艾科平用蔬菜苗移栽舉例子:過去一個人一天能栽一畝地,開支80元。移栽機“上崗”后,一小時就能完成3畝地的蔬菜移栽工作,是人工移栽的10倍以上,而且具有不傷苗、不漏栽等特點,較人工移栽增產5%到10%。

為了提升蔬菜品質,合作社建起集溫控、種植、水肥、自動物流系統於一體的智能化綠色有機蔬菜基地,通過手機端就能實現實時監測大棚內的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要素數據,控制大棚遮陽板、灌溉系統、施肥系統等。

(綜合新華網、央視網、央廣網、科技日報、陝西日報、廣州日報等報道)

(責編:李源、高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