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從紅寺堡到閩寧鎮 華為智能光伏助力西海固移民脫貧走上“陽光路”

2021年03月25日09:20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初春時節,賀蘭山下,漫漫戈壁,陽光灼熱,黃色為底,白色風車、藍色光伏調色。

作為國家首個新能源綜合示范區,寧夏充分利用地勢海拔高、日照時間長、輻射強度高的特點,在大力推進光伏產業發展的同時,積極探索光伏與民生扶貧相結合,先后在海源縣、原州區、西吉縣、彭陽縣、紅寺堡區等縣區,建成345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規模共計11.9萬千瓦,預計年均發電收入超1億元,電費收入全部用於貧困村扶貧工程,惠及349個貧困村2.6萬多戶貧困戶,被國家能源局、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為6個光伏扶貧省級試點之一。

為了確保光伏扶貧電站穩定運行,確保村集體和村民長期收益,寧夏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嚴把關鍵設備選型質量關,通過公開招標,全部採用最先進的華為智能光伏解決方案。華為智能光伏解決方案通過雲、計算等ICT技術及無線寬帶系統、無人機巡檢、智能光伏雲等智能化運維手段,有效解決電站容量小、分布廣、后期運維難度大等難題的同時,實現了對所有村級扶貧電站的遠程監控、檢測、診斷和管理。相比傳統解決方案,發電量提升3%以上,運維效率提升50%以上,華為通過智能化的手段打造精准扶貧,高質量的扶貧,讓貧困地區從脫貧攻堅邁向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切實享受到科技與綠色清潔能源帶來的長期穩定收益,走出一條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

光伏電站讓紅寺堡弘德村口袋有錢了

弘德村的光伏扶貧電站。

吳忠市紅寺堡是解決西海固脫貧致富的主戰場,也是全國最大的單體易地生態移民扶貧集中安置區,2012年由同心縣和原州區的5個鄉鎮27個行政村移民搬遷而來,全村有1707戶7206人。

葡萄園、蔬菜大棚、光伏電站、養牛場、產業園……一進弘德村,多元化的產業布局映入眼帘。走進村子,寬敞的教學樓、衛生院、一輛輛環保車等基礎公共設施格外顯眼。村民正在房前屋后栽樹、筑牆,村委員大院裡,駐村干部、村干部格外忙碌,老人在晒暖、孩子在玩耍……整個村子一片活力與奮進的景象,正是村委會辦公室牆上“擼起袖子加油干”的真實寫照。

“敞亮、平坦,住的是磚房,水是自來水,學校醫院都有,趕集干啥都方便……”,2012年搬遷而來的村民喜金龍臉上洋溢著發自心底的笑容。在山大溝深的西海固,他每天見到的是干旱貧瘠、溝溝壑壑的黃土坡,住的是土房子,喝的是苦咸水,一心想著讀書走出去。但因教育條件所限,沒能考上大學走出那裡,如今以搬遷的方式走出西海固,分到了房子,還被村裡安排了工作,已成家生子。

因身體原因,喜金龍干不了重體力活,無法外出打工,村裡為他安排了公益性崗位,打掃衛生、打理光伏園區、擦拭光伏板等,一個月有1100多元的穩定收入,再加上父母打工,家裡如今翻新了五間房子。

喜金龍的公益性崗位,就來自村集體經濟收入。光伏扶貧電站年收益就是村集體經濟收入重要來源之一。一個是2015年建成的光伏扶貧試點項目電站,一個是“十三五”時期建成的村級光伏扶貧電站。據統計,弘德村從兩個光伏扶貧電站享受的年收益在35-40萬元左右,全部歸入村集體經濟收入。紅寺堡區弘德村黨支部副書記劉克銀告訴記者,該電站已連續三年給村集體經濟帶來穩定收入,用於給喜金龍這樣的村民提供公益性崗位,救助殘疾人、弱勢群體、特大疾病家庭,資助大學生等。

據吳忠市紅寺堡區扶貧辦主任呂振中介紹,建光伏扶貧電站很重要的一個考慮是,其有25年的長遠收益,且收益回報率高,一次性投入,后面長期淨收益,是壯大村集體經濟、解決公益性事業很重要的收入來源。也因此,寧夏非常具有前瞻性,在光伏扶貧設計建設之初,對設備和技術都是高標准、高品質要求,以確保穩定性和長期性收益。

在弘德村光伏電站,記者看到逆變器全部採用的是華為組串式智能逆變器和一體化智能解決方案。嚴劍鋒告訴記者,扶貧項目有三個核心訴求:第一,產品要質量可靠,要保障扶貧項目至少20年收益﹔第二,要有長期服務能力,而且要有迭代更新能力﹔第三,希望產品不要經常維修,降低維修成本。

在扶貧項目中,有三點讓扶貧辦的人特別有感觸。第一,華為產品質量有保障,故障率低,而且華為逆變器經過超過1400項測試用例,包括雷擊測試、爆炸測試等﹔第二,用智能化手段精准扶貧,華為智能光伏解決方案基於AI大數據技術與算法,能精准發現落后組串,實現扶貧電站可檢測、可評估、可驗收﹔第三,華為方案系統簡單,沒有易損器件,無需日常維護,日常基礎運維工作隻需要除草和擦拭光板灰塵,正好可以解決貧困戶就業。

嚴劍鋒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20MW電站為例,經過對比,華為智能光伏扶貧可提升發電量3%,二十年可多收益330多萬元,加上運維簡單和設備安全可靠,20年的運維成本可節省386萬元,這樣算下來,智能光伏扶貧方案20年可多收益720萬元,給老百姓帶來更多的收益。

據了解,吳忠市紅寺堡區共有40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2020年總發電量3277.3萬度,收益2062余萬元,全部下發村集體,用於小型公益性事業建設及開發公益性崗位。

“我出去打工,人家肯定不要我,現在村裡給我提供了一份收入,生活有了奔頭”,喜金龍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也感謝這座光伏電站讓他多了一份收入。

如今,弘德村干勁十足,2020年底,弘德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686元。“五年后你們再來,又會會大不一樣”,駐村干部李娜告訴記者,弘德村已經制定了五年規劃,朝著“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山海情”發生地屋頂建光伏電站助力脫貧

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是網紅劇《山海情》的故事發生地。旗下的原隆村是永寧縣最大的生態移民村,全村共有1998戶、10578人全村,2012年由西海固地區的原州區和隆德縣遷徙而來。該村是較早享受到光伏扶貧電站收益的貧困村。

原隆村屋頂光伏。

走在原隆村,家家屋頂上鋪滿太陽能光伏組件,格外顯眼。這便是原隆村獨特的5兆瓦屋頂光伏扶貧電站,作為國家光伏扶貧試點項目之一於2016年年初正式開建,將光伏發電設備安裝於全村1835住戶屋頂,每戶3千瓦,2016年6月30日並網發電。

該村光伏電站去年帶給村集體的收益是85萬元,約戰村集體經濟收入的五分之一,一部分作為安裝光伏組件屋頂租賃費發放給村民,每家每年300元標准﹔另一大部分作為村集體入股分紅,其中普通村民一年450元,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年550元﹔其余村裡開展環境衛生整治、村民大病救助、扶貧助學、公共設施維護、特困戶救助等公益性支出。

為了確保電站長期穩定收益,原隆村屋頂光伏扶貧電站,同樣採用華為智能光伏解決方案。據了解,2019年起,寧夏全區345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全部採用華為智能光伏解決方案。

未來光伏平價必然走向光儲平價

“光伏扶貧一定不是低價工程,而是精品工程,這樣的精品工程在從脫貧攻堅轉向鄉村振興過程中,其穩定性優勢和長期收益會越來越顯現。”嚴劍鋒說,為更好助力光伏成為主力能源,核心要解決光儲問題,並通過技術降低成本。

3月17日,華為推出智能光儲解決方案和智能組串式儲能解決方案。華為數字能源產品線總裁周桃園日前就表示,光伏產業將迎來“光伏平價走向光儲平價,傳統儲能必然走向智能儲能”的變化,隨著裝機規模的提升,儲能技術的創新,儲能的度電成本會實現快速突破,最終讓光伏平價走向光儲平價。

據了解,在儲能領域,華為公司已經有10多年的儲能系統研發和成功經驗,並在通信站點能源、數據中心能源、車載電源等領域積累了大量的儲能應用經驗。周桃園進一步表示,面向碳中和的全球趨勢,面向零碳發展的星辰大海,華為將繼續加大研發投入,與廣大合作伙伴一起聯合創新,讓綠電走進千家萬戶、千行百業,加速碳中和。

“未來,我們希望能用上自家屋頂發的電。”

(責編:李楠樺、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