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青海探索發展草地生態畜牧業,草原植被蓋度與牧民收入雙增

一個高原牧業村的生態轉型路(人民眼·綠色發展)

本報記者  劉成友  姜  峰  王  梅  賈豐豐
2021年04月02日05:4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青海省祁連縣達玉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的一處飼棚。
  本報記者 賈豐豐攝

  祁連縣夏季牧場一景。
  祁連縣委宣傳部供圖

  達玉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放牧員才科在放牧。
  本報記者 王 梅攝

  祁連縣牧民趕著牦牛群前往草場。
  祁連縣委宣傳部供圖

  引子

  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始終把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堅定不移增進民生福祉,把高質量發展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推動堅持生態優先、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有機結合、相得益彰。

  青海對國家生態安全、民族永續發展負有重大責任,承擔著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最主要的生態系統類型,發揮著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功能,也是高原畜牧業的基礎。作為全國五大牧區之一,青海草地面積佔全省國土面積的六成多,其生態狀況決定著全省生態環境的狀況。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征途上,青海廣袤草原上走出生態、生產、生活共贏之路的孜孜探索,引人矚目。

  20多年前,青海畜牧業普遍停留在傳統發展方式,人草畜矛盾逐漸突出,大部分草場出現不同程度退化。轉變傳統畜牧業發展方式的不懈探索就此展開。

  2014年6月,青海獲原農業部批准建設“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創新探索“股份制”“聯戶制”等多種經營模式。據青海省農業農村廳統計,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成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961個,草原植被蓋度6年間增長7%,產草量10年間每畝增長11公斤,牲畜超載率10年間下降32%,總體實現草畜平衡。50個示范創建合作社社員人均收入達到1.45萬元。

  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的達玉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就是青海草地生態畜牧業改革的一朵浪花。

  如今的達玉村牧民,走出“過度放牧—草地退化—牲畜減產—牧民致貧”的循環,不少人過上“社裡有牛有羊、城裡有車有房”的日子,生態、生產、生活協調發展。前不久,記者走進距祁連縣城上百公裡的野牛溝鄉達玉村,探訪這個海拔3000多米高原牧業村的生態轉型路。

  

  緣起

  “如何改變牧民過度放牧的生產經營方式,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場春雪,宛如輕紗般覆蓋在金黃的達玉草原上。祁連縣野牛溝鄉達玉村,像一幅優美的油畫,延展到天際。

  20多年前的達玉村,是另一番景象。

  “整片整片的黑土灘,像牛皮癬一樣遍布草原。”58歲的達玉村黨支部書記多多說,因為草料不夠,那時許多牛羊“夏瘦、秋弱、冬餓、春死”。

  在當時的青海牧區,這般情形並不少見。“夏天,草原上拳頭大的饅頭花一眼望不到邊,牛羊啃食后中毒的不在少數﹔冬天,大雪蓋住草原,牛羊處於飢寒中,牧民拿著鞭子抽都趕不動。”青海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馬清德說。

  馬清德介紹,上世紀80年代初,隨著草場承包到戶、牲畜作價歸戶,青海牧區生產力水平得到空前解放和發展,牧民人均收入一度躍居全國前列。然而,經過十幾年發展,草場過度放牧現象越來越突出,全省九成以上草場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鼠害、黑土灘和毒雜草面積不斷擴大,加之許多牧民惜售思想較重、品種不選育不改良,牲畜品種退化嚴重。

  怎麼辦?達玉人開始轉型探索。

  牧民首先嘗試在秋天出售所有能出售的羊,降低牲畜死亡的損失風險與冬春草場壓力。可這樣也錯過了許多羊羔的最快生長期,經濟效益大打折扣。

  “羊羔經濟”的探索隨之展開:將當年生產的小羊圈起來集中育肥飼養,實現了不破壞草原、不降低體重。但散戶飼養形不成規模,無法產業化。“如何改變牧民過度放牧的生產經營方式,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多多說。

  接著是搞合作社。2008年,在上級部門引導下,祁連縣建成了22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覆蓋全縣所有牧業村。達玉村家家戶戶都入社,后來卻發現並不“對症”:牛羊還是原來那樣牧養,經營還是原先那一套,自然也沒啥大變化。除了從縣裡領到20萬元補貼,合作社基本上是個空殼子。這種不溫不火的狀況延續到了2014年。

  這一年6月,青海被正式確定為“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畜牧業大縣祁連縣被確定為試點縣,深刻轉型的大幕開啟。

  祁連縣農牧局生態畜牧業辦公室主任馬金雲記得,2015年春節剛過,他隨縣長龍永勝等人走村串戶調研,第一站就來到達玉村。

  隆冬的風呼呼地刮,他們挨家挨戶走訪,查看牛圈、羊圈。一問大伙,都說該走合作社的道路,可怎麼走,誰也說不清楚。

  在村委會辦公室,煤爐火旺,大伙兒圍坐一起,你一言我一語,暢所欲言。“入社以后,牛羊養得不好咋辦?”“財務管理不透明咋整?”“以草定畜,多出來的牛羊咋處理”……馬金雲逐條記下來,並根據龍永勝要求,按照合作社“咋加入”“咋經營”“咋分紅”等幾個方面分類整理。

  “合作社這條路到底走不走得通?”晚上,睡在村支書多多家的大炕上,龍永勝和同事們回想著白天裡村民的發言,翻來覆去睡不著,索性坐起身來繼續交流。

  3個月調研7個鄉鎮16個牧業村,龍永勝和同事們關於合作社改革的思路,越來越清晰。

  攻堅

  “這回搞股份合作,跟以往不一樣”

  2015年盛夏,在草原最美的季節裡,達玉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第一次籌辦大會召開了。

  草原上,上百號人席地而坐,圍成一圈。一聽馬金雲宣布要成立新的合作社,掌聲頓時響起。聽完牛、羊、草場入股和理事會選舉事宜介紹,村民們歡呼聲四起。“沒想到這麼順利!”馬金雲暗自欣喜。

  達玉村村委會大院裡,人頭攢動。填表、簽名、摁手印,大伙兒都挺爽快。“馬主任,這次能發多少草料啊?”村民一句詢問,讓馬金雲隱隱覺得不對勁。

  果然,摁完紅手印,合作社派人去牧民家集中牛羊時,問題來了:有的牧戶不願把牛羊交給合作社﹔有的雖然牽出了牛羊,卻非老即瘦、非病即弱……

  “不都答應加入合作社了嗎?那就得按合作社的規矩來。”馬金雲趕來協調。

  “加入合作社不就是填表簽名,然后領一堆草料和農具嗎?咋還要把我們的牛羊給牽來?”牧民不解。

  “原來大家以為這回搞股份合作,還跟以前一個樣。”馬金雲說。

  大學畢業后就來到祁連縣,馬金雲在高原工作了近30年。這個被高原陽光晒得黢黑的漢子,當過獸醫,搞過人工繁育,推廣過不少新技術新方法。天天跟牛打交道,也讓他深深地染上了“牛脾氣”,遇到困難不退縮。

  “這回搞股份合作,跟以往不一樣——對確定入社、整合的草場、牲畜、基礎設施等,要進行徹底的優化重組、折價入股,還要簽訂草畜平衡責任書。凡是入股的社員,必須嚴格遵循劃區輪牧、禁牧封育、農牧互補、草畜聯動的原則,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馬金雲帶著這些話,走遍了達玉的每一戶人家、每一頂帳篷。跑斷腿、說破嘴,陳利害、算細賬,最后,32戶牧民留在了合作社,6000多頭(隻)牛羊交到了合作社。

  “要把合作社辦出個樣子來,否則對不住大伙兒的信任。”會議一場連著一場開,部門一個接著一個跑,幾個月下來,看著合作社真正有了模樣,理事長多多、監事長南木加這才鬆了口氣。

  參照外地先進合作社章程,達玉村合作社建立健全了社員大會制度、理事會工作制度、議事規則制度、財務管理制度、盈余分配制度等11項制度,涵蓋了生產、管理、服務、分紅等方面,讓合作社有章可循、順利運轉。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青年牧民被選進了理事會和監事會。

  時年36歲的文長太,被大伙兒選為合作社生產經理。從牛羊商販到合作社生產經理,再到眼下的合作社副理事長,文長太感慨道:“這是我變化最大的幾年。雖然現在壓力比入社前大了不少,但被鄉親們信任、帶著鄉親們創業致富的成就感,無可替代。”

  信任的前提是可靠與公平。合作社明確了合作社與牧戶社員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對入股牲畜和資產都作了司法公証,就連放牧員也是由合作社社員選出來的。

  盤活

  “通過機制創新,初步做到了產業優、牧民富、草場美”

  室外銀裝素裹,室內歡喜熱烈。馬清德來了,龍永勝來了,縣裡各部門負責人、各村村支書也都來了。會場主席台上,210萬元現金排成一排。第一次見到這麼多現金,合作社社員們略帶拘謹,又笑得合不攏嘴。

  這是2016年底,達玉村合作社召開第一次分紅大會,地點設在祁連縣會議中心大禮堂。32戶社員戶戶拿到分紅,人人激動。社員山知布家分到13萬元,第一次手捧“巨款”,他激動難抑:“合作社的福,我享上了!”

  那一年,入社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萬元。

  當年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才科,因為家裡草場少、牛羊少,分紅不到3萬元,但那已是他多年來到手最多的一筆錢。才科擅長放牧,2015年被選為放牧員,分紅中有他的放牧工資2萬元。

  統一放牧后,用文長太的話說,“牛羊比以前好養了”。他胡嚕一把后腦勺,滔滔不絕:“通過以草定畜、有效輪牧、科學飼養、適當育肥,現在牛隻需兩年多就可以出欄,羊六七個月出欄,周期短、成本低、價格好、效益高。養殖結構也調優了,5300多隻羊,其中5000只是母羊,繁殖快、掙錢多。”

  “以前單打獨斗,牧民難以做到科學養殖。牛羊商販來了,牧民信息不靈通,常被壓價收購。現在,沒有加入合作社的牧民,也把自家的牛羊賣給我們,知道我們不會讓牧民吃虧。”文長太說。

  “合作社實行股份合作以前,不管牛羊多少,家家戶戶都要佔用一兩個人放牧。”村民久美尖措說,“現在,合作社牛羊集中放牧,一些牧民就被解放出來了,有的到縣城開洗衣店,有的開小餐館,又多了一份收入。”

  草原變黃、天氣變冷的時候,達玉合作社又忙活起另一件大事——收購牛羊。合作社要辦好,不僅要搞活內部管理,還要搞活外部經營。久美尖措是負責收購的5人小組組長,他們以合作社的名義到外面收購牛羊,之后再賣出去,這一進一出,純利潤達三成以上。

  利潤雖高,但風險也大。“特別是遇到雨雪天氣,要把牛羊按時裝車,安全送到屠宰點,很不容易。”別看久美尖措長得瘦小,干活是個好把式。遇上“倔脾氣”不肯走的牦牛,他順著尾巴一提一推,牦牛乖乖地跟著牛群走了。收購路上,啃干饃饃、喝雪水是常有的事。“為合作社掙錢,自己也拿提成,干得有勁。”

  與久美尖措家一樣,村裡不少牧戶在縣城買了房子,婦女、老人大都進了城,照顧孩子讀書。“我們的祖輩,大多顧得上牛羊,卻顧不上孩子。現在好了,有精力投入到子女教育上了。”久美尖措說,“現在牧民見面,不隻關注誰家牛羊多,更關心誰家的孩子學習好。”

  去年底,入社社員增加到52戶,入社牛羊共7000多頭(隻),合作社資產達2100多萬元。草原有根、城裡有家,牛羊換了養法、牧民換了活法,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草原也變美了。“一方面以草定畜,另一方面採取封、圍、育、種、管等綜合措施,探索人工干預增草技術,綜合整治黑土灘和退化草場,讓以前的黑土灘重新鋪上‘綠絲毯’。”文長太說,“我們通過機制創新,初步做到了產業優、牧民富、草場美。”

  草地生態畜牧業建設,受益的不只是達玉村。“近10年來,祁連縣累計退牧還草17.5萬畝、封育120萬畝、治理退化草地8.5萬畝,黑土灘植被蓋度提高七成,鮮草畝產量從50公斤提高到350公斤以上。”馬金雲介紹。

  草場生態治理,也為生態畜牧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雪皓皓,山蒼蒼,祁連山下好牧場,這裡有成群的駿馬,千萬匹牛和羊,馬兒肥,牛兒壯,羊兒的毛好似雪花亮……”民歌裡的風景正在成為現實。

  對此,放牧員才科頗有發言權。春天,嫩綠的草芽剛從土裡冒出來,他小心地看護著草場,牛羊也被圈養起來投喂飼草﹔夏季草原最美,草穗齊膝,綴滿野花,牛羊或悠閑啃食,或盡情撒歡﹔到了秋季,才科甩起鞭子趕著牛羊來到冬季牧場,讓夏季牧場“喘口氣兒”。“牛羊吃得飽,草也長得好,以前的黑土灘基本看不見了。”

  長遠

  “走出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新路子,人才是關鍵”

  2018年底,合作社監事長和理事長“職務互換”的消息像風一樣吹進牧民家裡,成為達玉村的大新聞。

  那年夏天,多多來到龍永勝辦公室,欲言又止,后來終於鼓起勇氣:“我沒上過一天學,合作社股份制改革以后,我當這個理事長,明顯感覺力不從心,每次簽合同心裡都擔心,壓力很大。”

  龍永勝對此已有耳聞。新的合作社選舉時,大家的意見並不統一。多多是村支書,人厚道、話不多,但觀念有些保守。南木加,有文化、腦子活,做過生意,當過鄉供銷社主任,有人覺得他更適合干理事長。

  很快,在鄉干部的提議下,兩人順利互換了職務,南木加任理事長,多多任監事長。多多說:“我一定干好監事長,要對得起社員們的信任。”

  從縣城沿濱河路蜿蜒東行,剛出城,便看到左前方林子裡掩映著一座三層小樓。這是2018年達玉村合作社出資800萬元購買的。一層用於合作社辦公和餐飲,上面兩層作賓館。南木加帶著記者參觀,邊走邊說:“祁連縣夏天游客多,旅游服務業正成為我們合作社發展的新增長點。”

  “走出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新路子,人才是關鍵。”龍永勝說。

  3年前,合作社迎來了一名返鄉大學生。斗科是達玉村人,大學畢業后來到了合作社工作,打報告、寫文案,當導游、作翻譯,干得很投入。為了拴心留人,縣農牧局出台政策,支持每名入社大學生10萬元作為入股資金,參與分紅。股金分紅加合作社工資,斗科年收入近8萬元。

  “達玉合作社發展勢頭良好,離不開經驗豐富的村干部和頭腦靈活的理事長,也離不開大家信得過的監事長以及返鄉大學生。”龍永勝說。

  龍永勝介紹,祁連縣目前建立的22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中,有7個經營良好,“對比之下不難發現,這7個合作社都配備了有能力的帶頭人。”龍永勝說,沒有合適的帶頭人,是制約其他合作社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從全省范圍看,截至目前,青海有126個合作社完成股份制改造,且經營良好。“制約合作社發展的最大問題還是缺少能人。”青海省農業農村廳畜牧業處處長楊毅青說。

  跟農牧民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馬清德認為,發展不理想的合作社,除了人才因素,還有思想觀念問題。“改革開放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牛羊和草山作價歸了戶。成立合作社,要求牛羊集中放牧、統一管理,有的牧民對政策有誤解,顧慮重,影響合作社股份制改造到位。”馬清德說。

  眼下,達玉合作社又有新動作:統一經營入社牧民的14萬畝草場,發展空間還不夠,又到相鄰的甘肅民樂縣租下3萬畝草場,建起4000平方米的飼草大棚,可以容納300頭牛育肥。“民樂那邊飼草料和人工成本都比這邊低,適合搞育肥。”文長太說。

  “目前縣裡7個成熟規范的合作社,各有各的路子,模式並不完全相同,有些做法是政府部門沒想到的。”龍永勝說,既要學會“摸著石頭過河”,也要學會“向群眾問路”,充分重視和發揮基層群眾的智慧,才能蹚出符合實際的路子。“下一步,縣裡將選擇較為成熟的合作社,通過扶持、引領,讓更多合作社發展壯大,帶動更多牧民增收致富。”

  版式設計:汪哲平


  《 人民日報 》( 2021年04月02日 13 版)
(責編:郝江震、白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