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普及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序與跋)

張雙南
2021年04月06日05: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愛上科學·科學引領未來》系列書:中科院SELF格致論道講壇著,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

  我們不但要普及科學知識,更要普及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使公眾具有明辨是非和自我學習的能力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當前“科學普及”深度、高度和廣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必將對中國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科普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全社會對科普的熱情和支持也前所未有。那麼科普應該怎麼做:對誰科普?科普什麼?怎麼科普?誰來科普?

  從我這麼多年做科普的經驗來看,科普的對象幾乎是所有人,從幼童到老年人,涵蓋各種專業、職業人群,比常規教育的覆蓋面要廣得多。然而,科普又不能取代常規教育,隻能是常規教育的補充。那麼“科普什麼”就很重要了。大部分人接受科普的目的是獲取那些學校沒教或者是前沿的科學知識,但隻有知識和結論還不夠。如果沒有科學素養的提升、缺少科學精神、不掌握科學方法,就會出現邊學邊忘、人雲亦雲的情況,這也是今天騙局和謠言依然有市場的主要原因。我們不但要普及科學知識,更要普及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使公眾具有明辨是非和自我學習的能力。

  科普很重要,但對絕大部分人來說,“科普”尚不是剛需。既有吸引力又有收獲,科普活動傳達的信息才能夠盡可能多地被接收。因此,科普活動本質上更像是一種“通信”,通信的效果隻能以接收方接收到的有效信息量來評估。發送得再多、再深刻、再精確,如果接收方沒有收到,通信就失敗了,科普就沒有效果。怎麼做科普效果才好呢?我總結了九個字:抓熱點、接地氣、講故事。“抓熱點”就是用熱點主題吸引公眾參加,“接地氣”就是要消除與公眾的距離和障礙,“講故事”才能夠始終留住公眾的注意力。

  那麼誰來做科普呢?有三個群體:第一個群體是做科學新聞報道的媒體人﹔第二個群體是科普專業工作者(比如科普作家,或者由科學家成功轉型的作家)﹔第三個群體是科技工作者,主要是指正在從事科學研究的職業科學家。這三個群體各自都有其優勢,揚長避短才是正道。我屬於第三個群體,是職業天文學家。雖然具有知識以及科研優勢,然而就科普的效果來講,還有特別大的提升空間。一方面,工作特別忙,全職工作就是全時工作,即使不在實驗室、辦公室的時候,也都在思考學術問題,所以抽出時間做科普實在是非常大的挑戰。因此,做演講或撰寫科普文章,與學術報告和學術論文區別不大,力爭全面、系統和嚴謹。也許是抓了熱點,但是不容易將知識故事化,結果常常是發送方很辛苦,接收方收獲很小。

  這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怎麼解決呢?中科院SELF格致論道講壇做出了很好的嘗試,幾十分鐘的演講,一個觀點,一段故事,一個火花,一次“通信效率”滿分的科學普及。我參加過多次格致論道的科普活動,做過演講,擔任過主持人,甚至還參與過辯論。活動方與嘉賓商討確定“熱點”話題,請專業演講培訓老師指導嘉賓,確保每一個演講既“接地氣”又“講故事”。格致論道平台不僅做了很多場科學普及活動,更重要的是培訓出一批優秀的科學家科普人。本叢書就是格致論道科普的一項成果,希望能給讀者帶來收獲與樂趣。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粒子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主任、“慧眼”衛星首席科學家。此文為《愛上科學·科學引領未來》系列書序言,有刪節。)


  《 人民日報 》( 2021年04月06日 20 版)
(責編:趙欣悅、楊光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