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拓寬農民致富渠道,重慶墊江——
特色產業強起來 群眾錢袋鼓起來
來到重慶墊江縣澄溪鎮通集村,走進小院時,吳邦亮正在照看自家的牡丹盆景。“以前我們隻賣牡丹的根,制成丹皮。”吳邦亮笑著說,“自從開了牡丹園之后,越來越多游客來墊江旅游。銷路有了,賺錢的渠道就多了起來。”
不過,幾年前,吳邦亮家並不是這般好光景。
澄溪鎮通集村位於重慶墊江縣城南部,這裡的牡丹種植歷史久遠。千百年來,牡丹是墊江人制藥養家的經濟作物,不少村民依靠賣丹皮過生活。
隻靠丹皮賺錢,並不能支撐起一個家。幾年前,吳邦亮的兩個兒子先后進入大學,孩子的學費與生活費負擔較重,一家人被當地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
如何用牡丹花鋪就致富路?墊江依靠山水牡丹這一特色,發展當地旅游產業,建成了包括華夏牡丹園在內的多個牡丹文化旅游景區。墊江把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的工作結合到文旅產業中去,拓展農民收入來源,從單純的售賣丹皮,發展到集牡丹花環、牡丹盆景、鮮花餅等多種牡丹產品為一體的銷售路徑,其他農產品的銷路也隨牡丹產業打開。在政府的幫扶下,貧困家庭的富余勞動力還可以在牡丹園中從事修剪、施肥等工作。
2013至2015年,吳邦亮一家人在政府的幫助下,借助牡丹文旅產業脫了貧。2015年,該村共實現旅游收入10萬元。
脫貧之后如何防止返貧?“像吳邦亮這樣的脫貧戶在澄溪鎮基數並不大,均在2015年完成了脫貧。為防止脫貧戶返貧,政府一是利用旅游產業帶動經濟增長,二是為農民提供公益崗位助力增收。”澄溪鎮扶貧辦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我家現在有10多畝牡丹、五六畝李樹,還有20箱蜜蜂,年收入能達到3萬多元嘞!”脫貧之后,為銜接鄉村振興,政府為老百姓提供多元產業發展渠道,讓致富的路走得更穩。吳邦亮說,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貧困戶不僅能獲得物質支持,還能接受技術培訓。前不久,在扶貧辦的組織下,吳邦亮到重慶萬州參加了養蜂培訓。
“每年春季開始,連續5個月,我們可以到公益崗位上班。月人均工資2200元,5個月下來收入有1萬多元。”吳邦亮高興地說。就業是民生之本,在利用旅游帶動農業經濟發展的同時,墊江還開設了就業扶貧公益崗位,推動勞動力就近就業,助推增產致富,讓脫貧戶充分就業增收,確保脫貧不返貧。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有了穩定的收入,我們的居住環境提升和產業發展都有了基礎。”吳邦亮說,現在的生活與5年前大不一樣了,“勤快地勞動,日子才能越過越好。”吳邦亮對未來的生活信心滿滿。
脫貧不脫政策,吳邦亮一家是墊江脫貧戶生活改變的一個縮影。如今的墊江依靠牡丹產業,已經在實現脫貧的基礎上,帶領脫貧戶走向更加富裕的生活。
(景宇涵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1年04月12日 1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