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廣西小米蕉發展成為大產業 日銷30萬斤

2021年05月06日17:05 | 來源:環球網
小字號

早晨6點多,天剛放亮,廣西南寧金陵鎮的東盟農貿城裡就已停滿了三輪農用車,十裡八鄉的村民忙著將剛剛割下來的青色小米蕉送往分揀、包裝處,這條百米長的農貿城主道旁也整齊疊放著小山一樣的快遞箱,多輛大貨車停靠在農貿城門外,等待著將小米蕉發往全國各地。

作為當地農產品集散中心之一,東盟農貿城曾長期為南寧市區供輸農產品。但在過去的2年裡,這裡多了一項功能:小米蕉的重要集散地。在拼多多的帶動下,這一寂寂無名的小水果成就了一番大產業,一條覆蓋當地多個鄉鎮、數萬人的產業鏈也迅速鋪開。

曾經:“出了南寧就沒市場了”

不同於常見的高腳品種,小米蕉的口感既有酸味又有甜味,其外形短小粗壯,賣相一般。很長時間內,小米蕉連傳統流通的渠道都進不去。“傳統批發是以貨車為基本單位的,但是很多客商的需求量達不到一整車,所以發不到遠途的大城市,很多北方人甚至都沒有聽過和見過這種皮薄青甜、果肉緊實的香蕉。”金陵鎮商家龍杰說。

武陵村,一個典型的農業村,距離南寧市區有50公裡的車程。該村大多數農戶都種植著20畝左右的小米蕉,少數大戶種植面積超過40畝。隨著小米蕉身價的攀升以及打包等工種的需求量上升,不少村民的年收入超過了十幾萬,是以前的三四倍。

村民紛紛表示,小米蕉通過拼多多賣到了全國各地。同時,他們也對其他地方出現“蹭名牌”的行為感到憤慨。

2020年以來,因為在網上大火,不少商家會將“粉蕉(西貢蕉)”“蘋果蕉”等類似的矮腳品種標注為小米蕉進行售賣,消費者難以分辨。但武陵村的村民認為,小米蕉是獨一無二的。

南寧是我國香蕉的主產區,雙定、金陵的農戶種植過各種香蕉。不同於其他的品種,即便是經驗最豐富的農戶,也說不清小米蕉的來歷,但農戶都知道,它最適合這片水土。“因為黃葉病,現在其他香蕉都不好種,隻有土生土長的小米蕉不受影響。”村民李如創說。

小米蕉的特殊之處不止於此。廣西是受台風、霜凍影響較為顯著的地區,每當這時,其他品種香蕉會成片倒下,隻有體重較輕、耐霜凍的小米蕉不受影響。此外,小米蕉也不需要做特殊的病虫害處理,隻需正常的水肥就可茁壯成長。

“母根旁邊還會長出子根,一年四季都在長,天天都有蕉砍,一畝地一年能產4000斤。”李如創家一共種植了30畝的小米蕉,每個月隻需要花一星期左右的時間用於種植和管理,其他時間裡,砍蕉和運到村中心的倉庫,就是全部的工作。

5年前,李如創也曾砍蕉,而且是連根砍掉。當時,小米蕉的收購價是4角錢,很多村民嫌採摘麻煩,干脆讓小米蕉爛在地裡。“不景氣的時候都沒人願意收,出了南寧就沒人吃小米蕉了。”

現在:“整個鎮都勤快了起來”

小米蕉的行情變化源自一家網上店鋪。2018年,家住金陵鎮的龍杰,聽從朋友的建議,在拼多多上開設了一家店鋪,隻賣小米蕉。

龍杰是鎮上的種植大戶,他的父親承包了100畝的種植園,其中有不少是小米蕉。為了解決“賣難”問題,他嘗試網上銷售,結果出乎意料。

從最開始的幾十單,到一百單、一千單,最多的時候,一天賣出了8000單、超過6萬斤的小米蕉,幾乎承包了當時金陵、雙定兩個鎮一天的產量。

當一個全新的市場出現時,所有的資源都自然而然地運轉和優化起來。

2019年到2020年間,以武陵村為中心,附近的雙定鎮、金陵鎮、那龍鎮村民把能利用的土地都種上了小米蕉。這期間,鎮上陸續出現了20多家拼多多店鋪,不少村民過上了早上砍蕉、白天打包的“雙工種”生活,運輸包裝盒與快遞的貨車,每天都從田間地頭駛過……

2020年,李如創種植小米蕉,他的夫人在倉庫封裝打包,兩口子的年收入接近20萬元。龍杰的父親,也將種植項目全部替換成了小米蕉,他每天早上4點多起床,和工人們一起砍蕉。

在龐大的線上需求帶動下,線下的跨區域通路也被激活,幾天前,龍杰剛剛發貨到北京,一車裝了整整5萬斤。一些人開始嘗試通過直播的方式向更多消費者介紹小米蕉。“相較以前,整個鎮都更有活力了,感覺大家都勤快了起來。”一位雙定鎮的商家說。

未來:“中國市場實在太大了”

事實上,早在2014年,雙定鎮就有人嘗試把小米蕉放在網上賣,但訂單斷斷續續,始終沒有做起來。

沒人能看見,是彼時小米蕉難以“入網”的主要原因。一方面,通過電商銷售農產品,最核心的是流量問題,商家需要通過直通車、坑位費等方式來購入流量,商品才會被消費者看到。而客單價低、利潤率低的農產品和農戶,無疑是承擔不起這樣的費用的。另一方面,在傳統“人找貨”的搜索場景之下,很少有人會主動搜索“小米蕉”這個詞,尤其是多數人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品種。

受制於傳統電商的流量分配模式,互聯網更多是將產品賣到了農村,而不是幫助村民們把農產品賣出去。

拼多多建立了一個反向通道。這個起家於農產品的平台,在創立初期隻賣農產品,並且據此設計了其模式和算法。他們以商品流的方式,幫助包括小米蕉在內的各地特色農產品精准匹配到喜歡它們的消費者,從而在雲端建立起一個超級大市場,並且借此繞開傳統農產品流通的限制,將農產品流通的基本單位由貨車變成了包裹,通過產地-快遞的方式,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上。

2020年,拼多多實現了2700多億元的農產品成交額,其中像小米蕉這樣的特色農產品,就超過了1500余款。在這個過程當中,拼多多和數千個類似雙定、金陵的村鎮形成了穩定的利益集體。

在市場的推動下,這個集體仍在持續的進化中。武陵村打包的村民們,學會了根據不同的收貨地址,來分配不同熟度的小米蕉﹔商家們逐漸掌握了一套完整的話術,以解答北方的消費者關於“為什麼香蕉會這麼小”的疑問。

作為該產業鏈中的一份子,龍杰對於小米蕉未來發展成為更大的產業充滿信心,“因為中國市場實在太大了。”他說。

(責編:董童、李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