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了不起的中國創造:“地下蛟龍”國產盾構機

2021年05月10日16:37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它,體重4300噸,是國內最大的鋼鐵“穿山甲”。它,遁地穿牆、鋪設隧道,挖掘技術當屬最強。它,就是國產盾構機“京華號”。大口一張,便能為首都北京“啃”出一條地下長廊。

1965年7月1日,中國第一條地下鐵道——北京地下鐵道一期工程正式開工。工程東西走向,全長30.5公裡,採用敞口明挖的施工方法,施工完成再填埋,耗時4年,於1969年正式通車。在此后的50多年裡,北京完成了20多條地下鐵道的建設,挖掘技術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盾構機,作為一種隧道掘進機,可以一邊挖掘隧道,一邊鋪設隧道支撐性管片,承受來自周圍土層、地下水的巨大壓力。當前,北京東六環改造工程如火如荼,一般體積的盾構機不能滿足工程需要,“京華號”如神兵天將,橫空出世。而這個“奇跡”的締造者正是中國鐵建重工集團掘進機研究院副院長張帥坤團隊。

直徑16.07米,總長150米,重達4500噸。每掘進1米會排出約200立方米土渣,相當於8輛大型土方車的運載量。提起超級“巨無霸”的誕生,張帥坤直言既興奮,又倍感壓力。為了讓這個超龐大的盾構機實現高進度制作和智能化施工,以及在功能優越的同時保証超大超重部件分塊體積和重量合理,團隊在充分考慮后合理分塊,最大分塊的重量僅250噸,符合現有起吊和運輸要求。

不僅如此,一般來說,15米左右的超大直徑盾構機,研發周期達12-15個月左右,“京華號”直徑突破16米,研發周期本應更長。但實際上,他們隻有不到10個月。時間短、任務重,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項目團隊不得不全員加班,甚至在疫情期間提早返工,24小時吃住在園區。

我國盾構技術起步較晚,長期以來,作為高端地下工程裝備代表的泥水平衡盾構機一直依靠進口,處處受制於人。2010年,張帥坤和團隊從零開始,堅持自主研發,邊摸索邊學習,埋頭苦干,三年后,國產首台6米級復合式泥水平衡盾構機在鐵建重工成功下線。此后張帥坤團隊持續發力,陸續在國產盾構機技術上取得多項關鍵性突破。從技術受制到自主研發,從進口設備到走向世界,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盾構機生產國。

正是一個個“張帥坤”們十年磨一“盾”,才讓國產盾構機技術研發能力與自信,愈發強大。

(配文:申佳平)

 

(責編:趙竹青、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