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封賀電定義中國航天新高度

![]() |
天問一號探測器著陸火星后效果圖。 |
![]() |
北斗導航衛星在軌運行示意圖。 |
![]() |
空間站天和核心艙飛天主題漫畫。 |
這是蔚為大觀的航天勝景。距離地球3億多公裡的太空深處,中國自主實施的首個火星探測任務日前迎來歷史性時刻,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祝融號火星車順利傳回火星照片並將按計劃從著陸平台駛上火星表面,開展巡視探測,進一步揭開這個紅色星球上亙古蠻荒的秘密。九天之上,剛發射入軌不久的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已進入交會對接軌道,即將迎來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后續的多連發也已“箭在弦上”,中國向著建成並運營空間站的目標穩步挺進。與“祝融”“天和”“天舟”交映生輝的是“北斗”,這個由數十顆衛星組成的巨型導航衛星星座飛行於數萬米天宇,時刻俯視地球家園,提供高精度的位置和授時服務。
開展深空探測、建設與運營空間站、建設與運營全球衛星導航星座系統都是中國航天“旗艦”工程,也被認為是世界航天強國的“三大標配”,是對國家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的極大考驗。經過數十年、幾代科技工作者的接續奮斗,中國正在向建設世界航天強國的宏偉目標加速前進,上述實踐就是在前進道路上取得的最新成就。
對這些成就的意義可以從不同角度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所致賀電的相關表述無疑最權威、最具代表性。通過賀電,我們能夠更好地把握中國航天發展的新高度,也能夠更好地感受人民領袖關懷航天強國建設的深情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襟懷。
“天問一號探測器著陸火星,邁出了我國星際探測征程的重要一步,實現了從地月系到行星際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人的印跡。”
北京時間5月15日7時18分,天問一號探測器經過近300個地球日飛行后成功降落在火星東經110度、北緯25度的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區域。雖然還是初出茅廬的中國“探火少年”,但是天問一號出征以來,特別是完成火星軟著陸已顯出后生可畏的非凡氣魄。它從停泊軌道降軌機動至火星進入軌道,再到著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進入火星大氣,之后歷經減速、懸停避障、緩沖,最后翩然落下,牢牢站穩。動作可謂一氣呵成,宛若行雲流水,干脆利落。
數年拼搏,一朝夢圓。面對北京飛行控制心內慶祝軟著陸成功的熱烈場面,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總設計師張榮橋難掩激動,熱淚沾巾。這一幕被媒體記錄下來並隨著天問一號著陸火星圓滿成功的消息傳向世界各地,圈粉無數。
天問一號著陸火星落圓滿成功僅數小時后,張榮橋等參與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指揮部工作和參加本次任務的全體人員就收到習近平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發來的賀電。賀電首先向他們致以熱烈的祝賀和誠摯的問候,接著高度評價了天問一號著陸火星的重大意義,指出此舉邁出了中國星際探測征程的重要一步,實現了從地月系到行星際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人的印跡,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進展。
仔細研讀賀電中的上述評價,我們可以發現,天問一號翩然著陸火星使中國航天悄然間完成了一次堪稱偉大的躍升,即大步跨入“行星際”探測時代,這正是中國航天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之一。60多年來,中國航天一直追求“行穩致遠”。一方面,立下雄心壯志,走出地球家園,探索廣袤深邃的宇宙空間﹔另一方面,腳踏實地,不斷推進航天科技特別是運載火箭科技的進步,逐步獲得中低軌、高軌衛星的發射能力和探測月球的能力並積累了豐富經驗。隨后,類地行星火星成為中國深空探測的重點。2016年初,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正式批復立項。5年多后的今天,天問一號終於沖出了地月系,穿行數億公裡漫漫征途,完美著陸火星並將開展巡視探測。正如賀電中所指出的那樣,天問一號著陸火星“實現了從地月系到行星際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人的印跡”。從此之后,國人在夜空中仰望那顆神秘的紅色星球,心頭會平添幾分親近感和牽挂,因為那裡有我們的火星車祝融號。
成功登陸火星是天問一號任務的一座裡程碑,也是新起點,后續探測特別是祝融號巡視探測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星辰大海橫無際涯,宇宙探索永無止境。對於中國航天來說,火星探索只是翻開了星際探測的新篇章,探秘宇宙,讓航天科技更好造福人類,依然任重道遠。賀電在最后對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指揮部和參加任務的全體同志提出殷切期待,希望他們再接再厲,精心組織實施好火星巡視科學探測,堅持科技自立自強,精心推進行星探測等航天重大工程,加快建設航天強國,為探索宇宙奧秘、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天和核心艙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空間站建造進入全面實施階段,為后續任務展開奠定了堅實基礎。”
就在天問一號在數億公裡外即將上演火星“軟著陸秀”的十幾個地球日前,北京時間4月29日11時23分,長征五號火箭從中國南海之濱騰空而起,高大挺拔的身姿從椰林間直上九霄,尾端噴射的煙霧在天宇畫出優美的痕跡。隨長征五號飛天的是中國自主研制的規模最大、系統最復雜的航天器——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此次發射吸引了眾多關注的目光,大批民眾聚集在發射場周圍,爭睹“天和”飛天盛況。
發射入軌當日,習近平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致電祝賀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發射任務取得成功。賀電高度評價了建造空間站、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國家航天事業和國家科技實業發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指出這是實現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的重要目標,是建設科技強國、航天強國的重要引領性工程。在此基礎上,賀電指出:“天和核心艙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空間站建造進入全面實施階段,為后續任務展開奠定了堅實基礎。”
賀電的上述評價可以分兩個層次理解。一是揭示“天和”成功飛天對中國空間站建設的重大意義,即意味著其在九天之上正式奠基並迎來全面建設階段。作為中國空間站的核心艙,“天和”特殊結構和設計決定了其既是管理控制中心,又是率先飛天、等待對接的目標飛行器,它的成功發射意味著空間站奠基戰告捷,為后續建造任務的實施開辟了道路。圍繞“天和”,后續系列太空任務將陸續展開。二是揭示建造空間站、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對建設科技強國、航天強國的重大意義。空間站的誕生是中國科技創新特別是航天科技創新達到相當高度的結果,建設空間站這一宏偉目標激發中國航天一路風雨兼程,不斷超越自我,正在實現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的歷史性跨越。空間站建成后必將“反哺”中國科技創新事業。由於空間站能夠提供微重力環境等得天獨厚的科研條件,是理想的科學實驗平台和高端科研基礎設施,能夠極大地推動科技創新特別是催生重大、原始科創成果,從而引領和加速科技強國建設進程。
從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確立“三步走”發展戰略算起,中國航天已在通往空間站的征程上奮斗29個春秋。今天,我們終於站在空間站時代的門檻上,中國“太空之家”呼之欲出。但是,行百裡者半九十,道路往往越到最后越難走,更須如履薄冰的謹慎,更須堅持到底的韌勁兒。面對接下來艱巨的空間站建設任務,賀電語重心長地勉勵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總指揮部、參加天和核心艙發射任務的各參研參試單位和全體同志,希望他們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自立自強、創新超越,奪取空間站建造任務全面勝利,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進入全球服務的新階段,深化北斗系統應用面臨廣闊前景和全新挑戰,建設更加完善的北斗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等后續任務依然艱巨繁重。”
“三步走”、步步為營是中國多項航天“旗艦”工程的一大特點。與正在進入第三步決戰決勝階段的載人航天工程即空間站計劃相比,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設的第三步完成得稍早一些,中國航天最終取得這一裡程碑意義的重大成就是在2020年7月31日。當天上午,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對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發出賀電。此前,北斗三號最后一顆全球組網衛星成功定點於距離地球3.6萬公裡的地球同步軌道並完成在軌測試、入網評估等,正式“服役”。
值得注意的是,北斗三號“收官”星的成功發射和精准入軌、組網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取得的,中國航天人不僅像既往一樣克服各種技術難題,而且做好了疫情防控各項工作,切實做到了防疫、生產“兩手”強,尤其難能可貴。賀電對此表示高度肯定,一連用了“團結協作、頑強拼搏、勠力創新、攻堅克難”4個詞語給予褒獎,對他們成功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提前完成系統建設,建成了我國獨立自主、開放兼容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表示“熱烈祝賀和親切慰問”。
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集雙重角色於一身。一方面,作為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它的建成開通是國家科技能力大幅躍升的直接表現,賀電將其定位為“我國攀登科技高峰、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裡程碑”﹔另一方面,作為提供位置和授時服務的“大國重器”,它是中國獻給國際社會的一份厚禮,正如賀電所指出的那樣,它的建成開通是“我國為全球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作出的重大貢獻”。
科技創新成就是時代的產物,“北斗三號”建成開通得益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新征程上奪取的又一偉大勝利。同時,“北斗三號”建成開通也成為新時代取得的“重大標志性戰略成果”,在中國現代科技發展史上寫下光輝篇章。
科技進步永無止境。賀電指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進入全球服務的新階段,深化北斗系統應用面臨廣闊前景和全新挑戰,建設更加完善的北斗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等后續任務依然艱巨繁重。”面向未來,賀電向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各參研參建單位和全體同志提出諸多殷切期望。其中包括希望他們“大力弘揚‘ 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時代北斗精神”。由此可見,“北斗”已升華為一座精神豐碑,“新時代北斗精神”與“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一起,成為寶貴的民族精神財富,激勵包括航天戰線在內的廣大科技工作者更加努力奮斗。
(本文配圖均來自新華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