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華為雲張鵬:深耕四大領域 Cloud for Good釋放技術價值

2021年05月28日08:46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當前,以雲、AI等為代表的技術與產業正迎來深度融合,給千行百業帶來新發展契機的同時,與此前技術革命相比,數字革命的低門檻使得經濟發展水平不再成為影響技術傳播和發展的決定因素,技術力量不斷凸顯。

  5月27日,華為中國雲與計算CMO張鵬在“貴州·進而有為 華為雲城市峰會暨貴州數字峰會2021”上表示:“我們生活中每一個重要變化,核心都源於某種技術。技術源於解決問題,發展於商業,但不應止於商業,華為雲致力於創造更好的技術,與合作伙伴攜手共創美好未來。”

  深耕主航道,以技術牽引產業

  從企業升級、產業發展再到城市管理,談及技術發展,無數人會以“喜憂參半”的視角去看待。一方面,技術的出現大大便利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但與此同時,技術與人心的“距離感”卻遲遲未得到消除。

  作為中國最早涉足雲計算技術的企業之一,華為雲發展之初便重點攜手行業合作伙伴,著力構建雲生態,在不斷推進的過程中,華為雲也深刻的意識到,商業的成功不是企業和企業活動的唯一目的。

  在分享中,張鵬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在技術發揮力量的同時,技術能否多做一點,能否再有溫度一點,能否做得更好一點?”

  事實上,華為雲在2019年便發起了Cloud for Good行動,力圖在商業之外,與合作伙伴一起把5G、雲、AI等技術分享給更多需要的個體和組織,賦予技術溫度和感性,為社會創造不凡價值。

  在深圳,華為雲攜手醫療企業發起“理性獻血 科學用血”行動倡議﹔在成都,華為雲成立川藏“百千萬”雲大物智人才發展計劃﹔在蘇州,華為雲與伙伴合作實現污染防治,守護綠水青山﹔在廣州,發布廣東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上雲扶植計劃﹔在廈門,聯合廈門市衛健委等發起建設智慧醫療聯合行動﹔在重慶、西安、昆明、合肥,聯合高校推出鯤鵬人才培養計劃﹔在武漢,聯合企業推動基因行業信息化建設,造福人類健康。

  正是這些鮮活的案例,讓Cloud for Good逐漸成為一個平台,通過聚合多種技術,與行業需求、行業特性深刻接軌,集合技術優勢與平台價值,進一步推動技術普惠。

  踐行技術願景,讓美好發生

  凱文·凱利曾指出,我們的生活中每一個重大變化的核心都是源於某種技術。事實上,技術往往起源於解決問題,發展於商業,但不應止於商業。決定世界如何變化的首要問題是我們將如何使用技術,而不是我們將使用什麼技術。

  張鵬指出,技術發軔於解決問題,發展於商業,終應致力於為人類謀福祉。“技術不應止於商業,其本質是解決問題,終極追求應該是為人類創造幸福,為社會帶來價值。”張鵬說。

  在這之中,素有“大數據之都”的貴州正是最好的范本。今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之年,也是“十四五”開局之年,貴州通過加強大數據與脫貧攻堅統籌推進,探索出了一條融合發展的脫貧路﹔通過與華為雲一起打造“一雲一網一平台”,實現貴州省、市、縣三級政務服務事項100%網上可辦,讓人民足不出戶就可以解決問題。

  目前,貴州數字經濟增速連續6年位居全國第一,作為“中國數谷”的貴陽,也基於大數據先發優勢,推動數字技術賦能各領域融合發展。

  在張鵬看來,技術的以人為本,讓人民享受到了創新技術的紅利,貴州因“數”而“貴”,也正是用技術構建產業、激活經濟、惠及人民。

  深化四大領域,釋放技術價值

  中國從不缺乏技術型公司,然而將技術創新貫穿始終卻極為不易。從CT到IT,從運營商市場再到企業市場,華為從未停止過對技術的探索,目前,華為技術服務全球30多億人口,170多個國家和地區。

  如今,華為雲Cloud for Good行動已走過深圳、成都、武漢、蘇州、重慶等20座城市,有300多家客戶和伙伴加入了行動,惠及了4000多萬人,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再到一座座城,華為雲在市場上取得長足進步的同時,也擁有了眾多因雲而聚的伙伴,持續為各行業注入源源不斷的雲動能,全力成就每個不凡的選擇。

  “技術讓我們擁有能力與超越技術本身的信心。”在張鵬看來,華為雲的發展已經來到了新的階段,站在新十年的起點,華為雲Cloud for Good將專注在探索邊界、優化環境、提升品質、關注個體四大領域,在千行百業智能升級的大浪潮中發揮技術的力量。

  在探索邊界上,中國天眼是目前世界上靈敏度最高的射電望遠鏡,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脈沖星搜尋利器。FAST的工作是365天晝夜不停的採集太空的數據,年數據量達到10PB級,相當一百萬部1080P電影的數據,為滿足儲存及運算需求,中國電信與華為戰略合作,為國家天文台提供“宇宙級”超算中心服務,通過高性能計算存儲和雲網融合的高性能網絡服務能力,實現雲上科研數據的共享互傳和海量的數據分析,用雲上科研,幫助中國探索時空的極限。

  在優化環境上,以哈爾濱為例,作為中國緯度最高的省會城市,哈爾濱每年有長達四個月的飄雪寒冬,採暖是最大的問題。一些老舊小區因為供暖不達標,導致居民冬季生活困難重重,在2019年至2020年採暖季,哈爾濱太平供熱公司與華為聯合展開智慧供熱的創新實踐,基於華為雲EI數據分析、算法建模能力和IoT技術,對換熱站、單元、住戶的運行規律進行畫像,實現了1400余萬平方米的熱網、122座換熱站、6.6萬用戶的熱源生產精准預測,構建了一個能感知、會思考、可進化、有溫度的“供熱智能體”。

  在提升品質上,作為高風險行業之一的煤礦行業,招工難度極大,而我國“富煤少氣貧油”的資源結構決定了煤炭在我國能源消費中的重要地位,為了助力煤礦智能化轉型,滿足綠色、高效、安全的三大訴求,華為和合作伙伴一起開發的智能礦山解決方案,通過雲、邊、端一體化的方式打造礦山安全態勢感知與信息共享體系化協同系統,提升整個煤炭的安全生產水平,最終使得煤炭產業走向智能生產、精益管理、安全運營同時,通過智能技術也改善了礦工們的工作環境,讓他們坐在明亮的空調屋內就可以工作變成可能,讓煤礦產業后繼有人。

  在關注個體上,如何關愛老人,及時感知他們的安全狀況,也是智慧養老的重點工作之一,上海通過為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水表與智能交互的方式,讓老人安心,也讓老人的兒女們放心。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的人口數量,比重為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3.50%,積極地應對人口老齡化,已經上升為我國的國家戰略。

  “我們常常覺得技術遙不可及,但技術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讓我們去突破,去改善,去發展,去分享愛。”張鵬呼吁,華為雲希望與客戶,伙伴一起,投身於Cloud for Good行動,挖掘技術更大的力量,探索邊界、優化環境、提升品質、關注個體,用創新技術,讓美好發生。

(責編:趙超、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