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推動高質量發展 石家庄鹿泉區描繪鄉村振興新畫卷

人民網記者 李棟
2021年06月07日10:48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農村穩方能安天下,農村興方能基礎牢,農民富方能國家富。鄉村振興在於興產業、富群眾,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如何推進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擂戰鼓落重錘,石家庄市鹿泉區通過發展綠色經濟、重視科技賦能、加快文旅融合描繪出了鄉村振興的新畫卷。

發展綠色經濟 充實鄉村振興“裡子”

鹿泉區山前大道風景如畫。 鹿泉區委供圖

“路”已通車,“杏”已至此,君可“櫻”約而來。網友留言中描繪的“路”就是石家庄鹿泉區的山前大道。山前大道蜿蜒如一條絲線,將31個沿途景點串珠成鏈,為深山裡的產業注入新鮮活力。若把時間坐標拉長,黃岩村原來的公路破舊不堪,自從修了山前大道,發展滯后的舊面貌變成了旅游產業不斷壯大的新模樣,讓鄉村充滿了活力。“路修通以后,越來越多的游客到村裡游玩休閑,村民搭上了旅游快車,吃上了旅游飯,琢磨起了發展農家樂、經營土特產品的致富門路。”鹿泉區石井鄉黃岩村黨支部副書記劉彥中說。

搭上旅游快車,吃上了旅游飯的不只是黃岩村。在石井村的一採摘農場,負責人李志和正在查看即將成熟的蟠桃,估算成熟的日子。在李志和看來,在沒有修山前大道之前,由於交通不便,導致好多果子爛到地裡面。現在銷量直線上升,市裡來採摘的游客也多了,果園產量、產值都能提高兩倍。

隨著山前大道拓寬改造工程全部竣工,進一步拓展了鹿泉區發展空間,同時也為項目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形成了產業聯動,拉動了沿線經濟發展。這些項目既形成集聚效應,又堅持錯位發展,真正把山前大道打造成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之路、旅游之路、發展之路。

鹿泉區石井鄉副鄉長劉月橋表示,曾經以礦山開採為職業的石井鄉開始改變靠山吃山的方式。昔日人人避而遠之的煙塵滾滾之地,變成了景色宜人的觀光休閑打卡地。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基礎。鹿泉區以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為重點,通過突出特色產業、產城融合、三產融合促農民增收。截止目前,全區村集體收入超50萬元的達到114個﹔3個村年收入超過1000萬元,被評為‘全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先進縣(區)’。”鹿泉區委書記李為軍說。

重視科技賦能 催生企業內生動力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關鍵。“龍頭”昂,產業興。走進位於鹿泉區銅冶鎮的君樂寶科技創新示范項目,目前主體建筑已完工,部分設備正進場安裝。君樂寶乳業集團總裁助理馮進茂介紹說:“新項目可容納科研人員200余人,檢測奶牛飼料和各類乳制品樣品8000批次。”

夯實企業核心競爭力,加大科研創新投入,正是君樂寶催生內生動力的“法寶”。據了解,項目建成以后集科學研究基地、創新產品孵化基地、國家項目示范基地和消費者體驗基地四大功能於一體,可以開展嬰幼兒奶粉、低溫酸奶、常溫白奶以及奶酪、黃油、特醫食品等高端乳制品的研發,承接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也為國內外一流專家學者提供研發條件。

“這是面向城市軌道交通行業自主研發的列車車載台設備,目前已應用在全國40多個城市190多條軌道交通線路上。”說起自家的產品,河北遠東通信系統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劉俊濤頗感自豪。在生產車間,工作人員正在對企業自主研發的車載台設備進行出廠前測試,待全部測試完畢后,這批設備將發往蘇州地鐵5號線,用於列車與指揮中心的調度通信。

緊抓數字經濟和“新基建”發展機遇,打造產業發展新動能。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創新和研發,據介紹,遠東通信憑借技術儲備及行業經驗,先后承擔了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重大科研創新項目,已擁有61項專利及85項軟件著作權証書,多項自主研發的創新產品和技術均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下一步,遠東通信將堅持創新驅動,提升創新能力,以5G、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和產品,為各行業的智能化賦能,持續推動公司高質量發展,為鹿泉區經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劉俊濤說。

“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帶動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興農,拋出人才橄欖枝,大力引才留才用才,讓科技賦能企業才能持續推動其高質量發展。”李為軍表示。

加快文旅融合 繪就融合發展畫卷

圖為土門關驛道小鎮。 受訪者供圖

鄉村振興,文化振興是靈魂。“土門關過去兵家必爭之地,現在是旅游必到之處。”土門關驛道小鎮外聯經理石瑞彩說。走進鹿泉區土門關驛道小鎮,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仿古建筑,一條條青石古路,沉寂了上百年的“土門關”躍然眼前,讓人仿佛穿越到了古代。從兵家必爭之地變成打卡熱門景點,土門關驛道小鎮正是鹿泉區旅游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據介紹,驛道小鎮已發展成為集人文歷史、民俗文化、自然景觀、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度假區,年營業收入6000萬元,每年可為當地村集體帶來200—300萬元的收入,提供300—500個就業崗位,人均增加工資性收入2000元左右。

“十三五”期間,鹿泉區依托豐富的山水資源、深厚的文化底蘊及優越的交通區位優勢,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同時以“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為抓手,打響了“綠水青山 多彩鹿泉”品牌,推動旅游業由“景區旅游”向“全域旅游”發展模式轉變,構建新型社會經濟發展格局。

在食草堂藝術小鎮,90后的牛睿儀對皮料、皮具和自然藝術的特質有著深刻的理解與體驗。富於挑戰精神的她對於未來有著嶄新和寬廣的思考。2014年,作為第二代傳人的牛睿儀回到食草堂開始發展起了⽂化創意產業。

“我們想到了餐飲、工業旅游與零售跨界結合的創意,將皮具車間與旅游結合。同時,為周邊婦女提供免費的手工皮具培訓課程,為手工藝創作者提供創作、學習交流的空間,鼓勵支持鹿泉婦女充分綻放聰明才智、展示巧手技藝,實現人生價值。”牛睿儀說。

政府搭台,文旅唱戲。鹿泉區文廣體和旅游局副局長劉鵬說:“‘十四五’期間,繼續發揮鹿泉區旅游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突出文化特色,推動優勢要素資源和旅游發展跨界深度融合,實現全域旅游空間、產業、客源和消費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

時光奔涌不歇,奮斗馳而不息。奏響鄉村振興的“進行曲”,唱響高質量發展的“新戰歌”。鹿泉,正當時。 

(責編:趙超、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