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關注國企改革”系列稿件

市場化機制添活力 國企改革打造科技創新“特區”

趙竹青
2021年08月19日09:05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編者按:2021年是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的關鍵之年,截至6月底,各地、各中央企業改革任務實現了時間過半、任務過半。如何繼續攻堅克難、乘勢而上,在年底前完成三年總體改革任務的70%以上,是改革主體需要做好的“年度考題”。8月17日起,人民網特別推出“關注國企改革”系列報道,聚焦重要領域關鍵環節的實質性突破,改革步入深水區面臨的階段性難題,和突圍攻堅的創新性舉措。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同時也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攻堅之年。在“力爭到2021年底完成三年改革任務的70%以上”這一沖鋒號的帶動下,從中央到地方,多項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而科技創新,成為了佔據核心要塞的一步棋。

市場化激勵機制先行——

強化人才引領,瞄准關鍵技術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打破壟斷、填補空白,以改革推動科技自立自強,是國有資本的天然使命所在。

2021年上半年,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在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完成率等主要經濟指標上,均創下了歷史最好水平。為何能有如此成績?答案離不開對科技創新的專注。

中國電科黨組書記、董事長陳肇雄介紹,中國電科發揮央企力量,在關鍵電子元器件、電子功能材料等領域填補空白,體系化布局網信事業發展,全力推進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攻關,突破高端芯片、核心器件、制造裝備等領域一系列制約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關鍵技術。

亮眼成績的取得,不僅來源於對自主創新使命的堅守,也得益於體制機制的變革。據了解,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實施以來,中國電科引入市場化的激勵機制,開展崗位分紅、項目分紅、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科技成果轉化、員工跟投等實踐,探索建立研究院所與產業公司之間協同發展和利益反哺機制,進一步暢通了從“科研成果”到“生產力”轉化的大動脈。

特別是在人才激勵方面,中國電科不乏“大手筆”。優化分配結構,對高層次人才和關鍵核心人才工資總額實行全額單列,國家科技獎獲獎單位工資總額獎勵最高可達2億元,部分“雙百企業”和“科改示范企業”實施工資總額備案制。

從公司層面到個人層面的全方位激勵,猶如撒下了一把催化劑,助力創新之火熊熊燃燒。

日前,我國自主研發的±800千伏柔直穿牆套管在南方電網昆柳龍直流工程成功投運,成為國企改革賦能創新的又一例証。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們的直流輸電關鍵設備、關鍵技術長期受制於外方。現在,昆柳龍直流工程創造了19項世界第一,實現了關鍵設備器件自主可控。”南方電網超高壓公司柳州局副總經理郝志杰介紹。

通過改革攻堅加快科技自立步伐,是中央企業作為創新主力軍的責任擔當。郝志杰表示,過去一些“不敢想”的激勵措施,給科研人員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科技體制改革結出越來越多的碩果。

“根據協議制薪酬,我要完成成果轉化、產品研發等量化考核指標,薪酬中績效部分佔比達80%,干得越好,工資越高。”南網數研院人工智能專家梁凌宇說。

據了解,南網數研院是全球首家數字電網研究院,2019年成立以來,通過協議薪酬等市場化手段大力引進行業高端人才。梁凌宇被引進兩年來,帶領人工智能研發團隊完成了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等多項科研攻關。

“我們將錨定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這個目標,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體系效能。”南方電網公司創新部總經理林志波說。“十四五”期間,該公司將在大容量儲能、遠海風電柔性直流送出等領域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中國石油為激發企業活力,公司設立了首席科學家,薪酬待遇比照公司總經理標准執行﹔中國一汽以創新水平定績效和獎勵,對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爆款產品開發和管理創新效果明顯的給予高績效和專項獎勵﹔中國一重推動薪酬分配向高科技研發等五類崗位人員傾斜,並對“大國英才”“大國工匠”“首席技能大師”實行年度津貼……越來越多的央企國企,在制度優化、人才激勵方面做出了積極有效的嘗試。

戰略性投資重組——

優化整合資源,凝聚創新實力

國資布局的調整優化,自始至終都是國企改革的“重頭戲”之一。

以中國電科為例,強化在關乎國家安全和國計民生的關鍵領域“布點”“成線”“控面”,推進項目、資金等要素一體化配置,累計投入127億元,謀劃推動40項重大任務落地實施,形成“上下貫通、邏輯一體”業務體系,有效提升集團整體業務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近日,中國普天整體無償劃入中國電科,成為中國電科的全資子公司。據了解,此次重組旨在推動電子信息技術研發與通信工業制造體系有效融合,實現產研結合,放大重組效能,促進電子、信息、通信等領域體系化能力貫通,有力提升供應鏈保障能力和產業體系抗沖擊能力。

國企改革一直在路上。不僅央企在探索優化重組,地方也在試水整合共贏。

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全面深化國企改革,企業科技創新活力相繼迸發,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涌現。玉柴國六發動機、柳工歐維姆預應力技術等一批高、精、尖“廣西制造”“廣西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據了解,廣西壯族自治區通過改革,先后組建了一批自治區級投融資平台公司和產業集團,大力支持建筑施工、鋼鐵、鋁、電力、工程機械、汽車等傳統優勢企業改革,通過加快戰略性重組、引進戰略投資者、優化整合內外部資源等方式,不斷提高國有企業產業集中度。改革重組激發活力、形成合力,最終實現了經濟與科技的雙豐收。

在化工領域,類似的變化也在發生。從化工大國到化工強國,我國需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企業。日前,中國中化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實施聯合重組,成立中國中化,旨在整合科研資源、供應鏈、市場渠道,提升企業活力,進一步加快原始創新步伐。

實施重組后,中國中化將聚合創新要素、打造創新平台、整合優勢資源,在核心領域建設高水平和共性技術研發平台,加強科技資源與市場緊密對接。目前集團擁有29個國家級研發平台,包括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

通過資源配置推進產業鏈創新鏈融合布局,戰略性投資重組是有效手段之一。它可以提升創新資源整合程度,有助於企業補齊自身短板,激發原始創新能力,特別有利於一些交叉領域的創新發展。

導向性頂層設計——

優化考核要求,鼓勵“坐冷板凳”

未來國有企業發展的重點方向在哪?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研究員劉興國分析,“十四五”期間,國有企業發展的關鍵在於通過科技創新有效解決“卡脖子”問題,突破國外技術壓制與封鎖,實現技術自主自立。而推動央企、國企持續創新的關鍵,在於要充分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而對於短期難以看到回報、未來產出也具有極大不確定性的科研投入,對於有業績考核的企業來說,往往並非首選。那麼,如何破除企業對於科研攻關的畏難情緒,打消“不願投”“不敢投”的顧慮?

這就要從頂層設計著手。今年年初,國資委表示將把科技創新重大項目突破列入央企業績考核范圍,把央企的科研投入視同利潤進行考核﹔對重大項目、創新項目、創新團隊給予工資總額單列。

國資委的決心,給了企業很大的信心。日前,在央企改革三年行動推進會上,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郝鵬表示,下一步,要緊盯企業自主創新深化改革,著力促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整合集聚創新資源,加大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英才引進、培養和激勵力度,扎實開展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科技資源共享服務,提升我國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不僅有考核指揮棒的導向,還有“真金白銀”的激勵。據媒體報道,為推進關鍵技術領域的科技創新,國資委將印發《關於系統推進中央企業科技創新激勵保障機制建設的意見》。其中,首次將前端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納入支持范圍,對增選院士以及引進國家級海外高層次人才取得重大實效的企業進行考核加分,鼓勵企業通過建立創新基金、科研獎勵性后補助等方式豐富研發資金來源。

地方也在積極行動。在高新技術轉移轉化走在前列的西安高新區,今年3月發布了《西安高新區關於支持硬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措施》,在硬科技企業上市、研發投入、關鍵技術攻關等方面提供9億元以上專項資金支持。其中包括:每年為10家以上硬科技上市企業設立1億元以上專項資金,設立1億元專項資金擇優對100家規模企業給予研發投入獎勵,設立1億元專項資金擇優對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按照不同發展階段予以支持。同時對關鍵技術攻關“揭榜挂帥”、核心技術研發轉化、硬科技創新人才支持等分別設立每年1億元專項資金。

隨著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逐步推進,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越來越多的央企國企加快推動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把解決“卡脖子”技術、關鍵核心技術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致力於成為科技攻關重地、原創技術策源地、科技人才高地和科技創新“特區”。

【相關報道】

“關注國企改革”:筑根基、強筋骨 當好國有資產“守護人”

“關注國企改革”:國企混改“改”出新天地

(責編:王震、章斐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