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電力現貨市場建設成效明顯 專家:鼓勵可再生能源發電參與

人民網北京8月19日電 (記者許維娜)電力現貨市場是現代電力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改善面向市場交易的關鍵步驟。在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背景下,現貨市場被視為中長期交易與實時運行的重要銜接環節,成為業界關注的重點話題。
2017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關於開展電力現貨市場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在南方(以廣東起步)、蒙西、浙江、山西、山東、福建、四川、甘肅等8個地區開展電力現貨試點。
自我國電力現貨市場建設試點工作啟動以來,多地在探索中不斷實踐。記者了解到,2020年,電力現貨市場建設進入了高潮期,8個試點地區全部開展整月結算試運行,電力現貨市場進入了“真金白銀”的財務結算階段,我國電力市場化改革邁出重要一步。
那麼,當前我國電力現貨市場建設進展情況如何?還面臨哪些挑戰?
華北電力大學能源互聯網研究中心王永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我國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新型電力系統的提出,電力現貨市場的建設進程也進入到深水區,在適應性與有效性上仍然面臨著許多新挑戰,如市場范圍不斷擴展、交易主體數量激增與類型多元化,以及可再生能源接入帶來的現貨價格降低和電力系統形態變化等。
“總的來看,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在降低全社會用電成本、提高市場主體自主性、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和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王永利認為,現貨市場能夠還原電力的商品特征和屬性,真正起到價格發現和完善資源配置的作用。
具體而言,一是減少用戶用電成本,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在現貨市場中,發電企業的中長期電量可由價格更低的機組代替發電。進而達到低成本機組完成高發電量,高成本機組完成低發電量,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用戶用電成本降低。
二是促進清潔能源消納和雙碳目標實現。在現貨市場環境下,各發電主體首先進行市場主體報價,這一市場競爭過程將推動能源供給側的優勝劣汰,具有低邊際成本、清潔優勢的機組在市場中佔據競爭優勢,可以推進清潔能源消費和吸納,減少能源供應碳排放。
三是推進市場價格發現,充足發揮市場作用。在電力現貨市場中,電力具有了時序價格和位置信號。另外,在中長期電力交易中可以以現貨市場為基礎來准確發現價格,使得電力具備商品屬性,進而在電力資源配置中促進市場對其產生決定性作用。
四是提高市場主體靈活性和自主性。在電力市場中,所有相關方都可以更多地參與調度計劃,並擁有更大的自主權。還可以以價格信號的方式優化以及調節機組的運行模式,提升運行效率,更好地進行成本的控制。
“當前,各試點現貨市場已經陸續完成了幾輪結算試運營,其建設對電力系統的影響已經逐步顯現。”王永利認為,電力現貨市場建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未來推進中仍需要在市場運營技術、定價機制、電力金融市場等方面不斷完善。同時,售電公司也需要在風險對沖機制、預測能力、人才培養等方面與現貨市場建設做好銜接。
對此,針對下一階段電力現貨市場發展,王永利提出七方面建議:
一是加速制定可再生能源發電參與現貨市場交易規則,拓展市場交易資源范圍。發電側無論是煤電還是氣電,都有成本壓力,不如可再生能源發電更具優勢。因此,加速制定可再生能源發電參與現貨市場交易規則,建立完善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參與現貨市場交易體系,使得可再生能源發電充分參與現貨市場交易,不僅有利於消納資源,促進雙碳目標實現,更有利於減少火電的市場交易,降低售電公司的購電成本,提高利潤。
二是完善電力現貨市場管理體系,提高協同運營水平。以廣東為例,其電力現貨市場試運行3年,尚處於初始發展階段,電力現貨市場管理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應公正、公平、科學地披露交易規則、交易公告、容量補償、相關市場成交信息等,保証各市場主體在交易上的規范性,形成政府、電網公司、發電公司、售電公司和其他實體有效互動、相互協調的格局,以協同運營促進電力現貨市場良性發展。
三是引入市場價格機制,提高交易水平。電力現貨市場的基礎是健全的定價機制。在電力現貨市場中,輸配電價是固定的。再以廣東為例,其電力現貨市場的定價機制、競價優化、出清方式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從交易計劃與實際運行之間的偏差切入,在價格上引入市場機制,建立健全與現貨市場銜接的用電側電價調整機制,而非單一的輸配電價方式,從而逐步解決用戶側價格雙軌制問題,在以現貨市場價格信號引導供需雙邊互動實現的同時,進一步推進零售市場、儲能、需求側響應新業態的快速發展。
四是大力發展電力金融市場,充分發揮“壓艙石”作用。中長期市場交易是現貨市場風險有效規避的手段。售電公司簽訂的中長期電量協議並不能夠完全保証所分解的合約電力在電力實時運行中完全執行,還需要參與現貨市場。為應對或降低電力供需緊張、市場力濫用、價格波動等市場風險,售電公司應通過中長期交易進行避險。因此,在電力現貨市場建設推進的同時,還應加速發展電力金融市場,為市場參與主體提供多種金融工具的支持,如電力遠期合約、電力期貨、金融輸電權交易、套期保值、保底限價對沖等,使得現貨市場與中長期市場在價格上有效耦合,規避價格差異,充分降低市場參與者的風險。
五是建立售電公司風險對沖機制,設計多種情景下的風險對沖方案。售電公司參與電力現貨交易時,一是要對風險進行預判,結合環境因素、政策因素、經濟因素、補貼機制等方面,識別未來的一年中現貨市場可能存在的風險﹔二是要度量風險,要考慮市場價格波動帶來的各種風險以及評估不同風險程度情景下的盈虧情況﹔三是要完善售電公司風險對沖機制,設計不同風險程度情景下的風險對沖方案,通過組合電力金融衍生品降低風險,在遇險時,能夠快速啟動對沖方案,及時止損。
六是提高預測能力,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在電力市場中存在著兩種預測,一種是負荷預測,另一種是價格預測。售電公司要加強具有電力市場和金融知識背景復合型的交易人才的培養,提高對負荷、對運行日的日前價格和實時價格預判的精准性,根據預測的用戶用電量簽訂中長期合約電量,從而提升售電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七是優化用電側的資源配置,靈活應對現貨市場變化。一方面,探索不同用戶的柔性負荷調節能力以及可簽約合作方式,採用差異化定價策略改變用戶用電行為,降低峰谷差。通過用電側的資源配置優化,靈活應對現貨市場的價格波動。市場參與主體則可以利用現貨市場在需求響應等環節獲取收益。另一方面,開發綜合能源管理系統,對簽約用戶的用電信息進行深度挖掘,有效推動“源—網—荷”互動協調。在實現用戶節能降本的同時,也通過合同實現與用戶的利益共享,間接降低市場價格波動帶來的一定風險。
“站在新一輪電力市場化改革第二個五年的起點,回首電力現貨市場建設進程,我國現貨市場建設已經取得了不錯的進展。但這只是改革進程中的‘陣痛期’,我國一定能夠建立起電力現貨為核心的現代電力市場體系。”王永利總結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