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守衛候鳥遷徙“加油站”

2021年09月12日08:30 | 來源:經濟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守衛候鳥遷徙“加油站”

  墨色的頭、潔白的眼圈、橘紅的蹼……初秋的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葦蕩曳曳、水波粼粼,黑嘴鷗覓食的身影時不時就會出現。

  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高級工程師趙亞杰說,黑嘴鷗對繁殖地的選擇極為苛刻,是濕地生態環境變化的指示物種,有“濕地精靈”之稱。

  黃河三角洲橫跨2條鳥類遷徙通道,是鳥類遷徙重要的中轉站、棲息地和繁殖地。在它的庇護下,候鳥順利完成生命的遷徙歷程。可以說,這片生機盎然的灘涂是候鳥遷徙“加油站”。

  近年來,一種叫做互花米草的外來植物威脅著這片“鳥類國際機場”。原產於美國東海岸的互花米草,有消浪護堤、促淤造陸的功能,具有極強的耐淹、耐鹽和繁殖能力,而且沒有天敵,在入侵地快速蔓延。

  “互花米草增速較快,嚴重威脅本土動植物生存,影響海岸線的生態環境和自然風貌,稱得上濕地生態‘殺手’。”東營市海洋發展研究院院長王進河說,“最明顯的是鳥類棲息環境質量惡化,危及保護區生物多樣性。”

  “這一片綠油油的互花米草看著很漂亮,但其實是一片綠色沙漠。在沒有被互花米草侵佔的灘涂上,底棲生物的洞口大大小小的遍地都是,但在互花米草草叢裡卻幾乎看不到洞口,這說明米草分布區的螃蟹、貝類等底棲動物大幅減少。”中國科學院煙台海岸帶研究所副研究員謝寶華說。

  互花米草入侵還讓這片保護區的特色景觀“紅地毯”遭了殃。“它導致了‘紅地毯’植物鹽地鹼蓬的嚴重退化,如果不及時控制米草,局部區域的紅地毯景觀可能會全部消失。”王進河說。

  不僅如此,互花米草入侵對漁業影響也很大,在連片的互花米草區域,體型較大的經濟型貝類和沙蠶的種類和數量均大幅降低。

  保護,刻不容緩!

  自2016年以來,中國科學院煙台海岸帶研究所聯合東營市政府,依托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生態試驗站,在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的支持下,開展互花米草入侵機制與治理技術科研攻關及工程示范,治理成效顯著,為推進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高質量科技支撐。

  2020年,東營市開展了互花米草治理實驗項目,用“刈割+圍淹”和“刈割+翻耕”等方法治理3800畝。今年,東營市全面啟動互花米草治理,力爭到2022年基本完成互花米草治理工作。

  “經過多年科研攻關,我們成功探索出適宜不同灘涂環境的互花米草治理技術體系。”中國科學院煙台海岸帶研究所副所長韓廣軒說,該技術體系以物理防治為主,對環境擾動小,治理后有利於本地物種恢復。韓廣軒團隊還研發了潮間帶簡易高效的生態圍堰工程技術,開展機械化工程治理實踐,在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建立了100畝互花米草治理示范區,這也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的互花米草治理示范區。

  “連續5年的跟蹤監測表明,示范區內沒有再出現互花米草﹔同時由於示范區內營造了淺水生境,本土海草得以自然恢復。”韓廣軒說,當互花米草治理目標基本完成后,就要建立預警監測體系,以防為主,以治為輔。

  與外來入侵物種的整治和防范工作同步推進的,是當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實踐。

  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黑嘴鷗的三大繁殖地之一,因其對繁殖環境的特殊需求,黑嘴鷗的繁殖成功率極低。為拯救這一瀕危物種,保護區根據黑嘴鷗的繁殖需求,實施了黑嘴鷗棲息地保護改善工程,為其繁育后代提供場所。同時,保護區也開展了濕地恢復工程、生態補水工程、鳥類棲息地改善工程等。2020年至今,黃河三角洲累計生態補水3億多立方米,保護區逐步走向陸海統籌、河海兼顧。目前,保護區內觀測鳥類由1990年建區時的187種增至371種,其中38種鳥類數量超過全球總量的1%。保護區每年觀測到的遷徙、越冬、繁殖的鳥類達600萬隻。

  “海洋是東營深入實施新舊動能轉換、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堅決遏制外來物種入侵趨勢,保護海洋生態系統穩定,既是東營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王進河說。(記者 王金虎)

(責編:張文婷、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