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新疆“土特產” 滿滿“科技味”

朱 彤  張景陽  何星輝
2021年10月13日07:49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新疆“土特產” 滿滿“科技味”

  “十四五”期間,新疆重點發展的石油石化、煤炭煤化工、電力、紡織服裝、馕、葡萄酒、旅游等“十大產業”,將為新疆插上騰飛的翅膀,讓各族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日前,科技日報記者走進這片熱土,探尋產業背后的科技力量,感受大美新疆的獨特魅力。

  致富錦“馕”裡蘊藏的秘密

  “我們的馕產品有幾十種,賣得最好的是玫瑰馕,非常好吃……”加依娜手裡拿著馕,面對直播鏡頭侃侃而談,這是她作為一個帶貨主播的日常。

  加依娜所在的烏魯木齊馕文化產業園,現在是一個新的網紅打卡點。工廠是透明的,每天,數百名員工都在緊張忙碌著。從揉面、烘烤到包裝,一個個馕的生產過程毫無保留地呈現在每一個游客面前。火鍋馕、油馕、牛奶馕、蔥花馕、核桃馕……每天,各式各樣的馕從這裡新鮮出爐,令人垂涎欲滴。風味獨特的馕是新疆的一張特色名片。但長期以來,新疆馕的生產主要以小作坊為主,分散難成規模。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推動工業強基增效和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新疆特色優勢產業,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為此,新疆將馕產業列入“十四五”期間做優做強的十大產業之一。

  可是,一個小小的馕餅,如何才能變成一個大大的產業呢?烏魯木齊馕文化產業園用“三級跳”來破題:跳出本地、跳出傳統、跳出產業。這背后,科技的作用功不可沒。

  要跳出本地,就必須通過技術創新來解決馕產品保質期短的問題。一個馕的制作要經歷九道程序,每個環節都有可能受到微生物侵染。為此,烏魯木齊馕文化產業園牽手新疆農業大學馮作山教授,研究馕各生產環節中微生物的污染途徑,針對性地開發控制技術,以延長馕的保質期。

  如何跳出傳統產業?以高科技元素的工業化鏈條,烏魯木齊馕文化產業園賦予馕更多中華飲食文化的內涵。同時,通過“工業+旅游”的發展模式,在新疆較早實現了馕的規模化生產。

  現在,一天賣出60萬個馕,可提供近2000個就業崗位,烏魯木齊馕文化產業園已經成為新疆馕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小小馕餅也能撬動大產業,也能托起大民生。從昔日的小作坊到如今的“集團軍”,悄然間,新疆的馕產業實現了“華麗轉身”,正變成老百姓的致富錦“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新疆已有5萬余戶家庭通過馕產業實現了脫貧致富。

  科學種植“釀造”出的葡萄美酒

  2003年,鄯善縣洋海墓地發現一根至少距今2500年的葡萄藤,這是吐魯番地區葡萄種植最早的實物。2004年,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發現“庄園主生活圖”,展現距今1700年西域葡萄種植及釀酒業的概貌。作為中國乃至世界著名的“葡萄之鄉”,吐魯番自然條件獨特,盆地內干燥少雨,會不斷促使葡萄根系深扎地下,汲取更多的地下水分和營養。而20度以上的溫差、年均3000小時以上的日照,更是造就了吐魯番葡萄獨一無二的品質。

  過去,吐魯番依靠鮮食葡萄和葡萄干“闖市場”,但產品附加值較低。近年來,葡萄酒釀造成為當地產業結構調整的突破口。

  九月的吐魯番,秋高氣爽,瓜果飄香。走進火焰山腳下的樓蘭酒庄,滿園疊翠,樹木蔥蘢。獨具匠心的酒窖整體採用了吐魯番生土建筑,站在土黃色的酒窖前,好像時光倒流了千年。繪有壁畫的56個儲藏間就是56個藝術洞窟,集納了新疆葡萄酒產業的前世今生……這裡儼然是一座巨大的葡萄酒釀造博物館。

  都說“好葡萄酒是種出來的”。在業內,葡萄酒生產素有“七分原料,三分釀造”的說法。不過,葡萄種植卻是一個很有科技含量的活路。

  在樓蘭酒庄,總農藝師薛鋒指著碧綠一片的葡萄園說,這是1982年由中國葡萄酒泰斗郭其昌創建的母本園,也是中國唯一正常運轉、擁有稀有黃金樹齡及稀有釀酒葡萄品種的母本園。

  由於建園時間較長,部分葡萄品種的特性逐漸退化,在中國葡萄酒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段長青教授的指導下,樓蘭酒庄對母本園進行了科學“改造”。於是,傳統的葡萄立架變身“廠”字形,水肥一體化排上了用場。通過春季剪枝、花期除去過多花簇等手段,樓蘭酒庄把畝產限制在700公斤以下,從而確保每一顆葡萄都是釀酒的絕佳原料。

  薛鋒說,隨著現代釀酒前端設備和技術的引進,樓蘭酒庄的葡萄酒釀造工藝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像樓蘭酒庄一樣,在新疆,越來越多的葡萄種植基地,正將茫茫戈壁化作一片片“葡萄綠洲”。如今,經過多年發展,新疆已成為我國葡萄酒釀造大省,釀酒葡萄種植面積全國第二,產量居全國之首。

  位列新疆“十四五”期間重點發展“十大產業”之一,根據規劃,到2025年,新疆釀酒葡萄種植面積將達100萬畝,葡萄酒年產量達到70萬千升,葡萄酒種植、加工以及文化旅游、餐飲等相關行業收入超800億元。

(責編:趙超、陳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