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2021年10月28日20:22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10月28日電 (記者余璐)“應對氣候變化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通過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清潔低碳的能源體系、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促進經濟、產業、能源、運輸、消費結構調整,將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動力。”10月27日,在國新辦舉行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葉民如是說。

“這既是挑戰,更是機遇”

葉民指出,做好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對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具有重要意義。

“這既是挑戰,更是機遇。”在葉民看來,綠色低碳發展既是世界潮流,也是未來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的發展機遇。我國採取更有力度的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充分挖掘新經濟、新技術、新業態發展以及制度政策創新、各領域改革帶來的溫室氣體減排巨大潛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

“這將持續形成綠色低碳發展新動能,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葉民說。

與此同時,我國應對氣候變化也面臨困難與挑戰。葉民談到,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仍面臨著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治理污染等一系列艱巨任務。這就要求我們在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過程中,要實事求是地立足我國國情、發展階段和實際能力,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發展與減排、整體與局部、短期與中長期的關系,穩妥有序,科學部署,扎實推進。

“基本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

我國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工作,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近年來,我國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採取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節能提高能效、建立市場機制、增加森林碳匯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各項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葉民說。

葉民介紹道,我國溫室氣體排放得到有效控制。2020年中國碳排放強度比2015年降低了18.8%,比2005年降低48.4%,超過了向國際社會承諾的40%至45%的目標,基本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

全國碳市場不斷完善。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每年覆蓋的碳排放量超過45億噸,是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能源結構優化取得成效。202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比重達15.9%,比2005年提升了8.5個百分點,對煤炭消費的依賴顯著下降,能源結構優化取得明顯成效。

“此外,我國低碳試點示范工作不斷推進,適應氣候變化能力不斷提高,全社會低碳意識也不斷提升。在做好國內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同時,我們還積極參與引領全球氣候治理。在推動《巴黎協定》達成、生效和實施細則制定上發揮了歷史性作用。”葉民說。

“推進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落實

“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我國向國際社會作出的一項庄嚴承諾,也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

近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以及《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發布,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正在加快形成。

葉民表示,我國計劃以30年左右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與發達國家相比用時大大縮短,將面臨更艱巨的能源和產業轉型任務。因此,在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過程中,要實事求是地立足我國國情、發展階段和實際能力,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發展與減排、整體與局部、短期與中長期的關系,穩妥有序,科學部署,扎實推進。

“下一步,我國將推進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落實,推動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將立足新發展階段,堅定不移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堅定不移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如期實現,持續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貢獻。”葉民說。

(責編:羅知之、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