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佛山南海探路“地治改革”,破解土地碎片化之困

2021年10月29日08:17 | 來源:新華社
小字號
原標題:佛山南海探路“地治改革”,破解土地碎片化之困

  昔日“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村級工業園成了制約城鄉發展的瓶頸,改革迫在眉睫

  1074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分布著612個村級工業園,而面積在100畝以下的工業園佔比高達43%,年創稅收隻佔全區年稅收9%……在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村村點火戶戶冒煙”、遍地開花的鄉鎮企業,曾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但隨著工業經濟的發展,和珠三角眾多縣域一樣,土地資源碎片化、無地可用已成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

  2019年7月,廣東省委深改委批復同意南海建設“廣東省城鄉融合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賦予南海服務全省發展改革試點的使命。

  兩年來,南海通過“國土空間綜合治理改革創新”(下稱“地治改革”),拆舊換新、空間重塑,把實驗區建設作為推動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的重大機遇,初步形成了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被稱為“廣東四小虎”之一的南海,曾因多次土地改革而創造發展奇跡,如今再次“施展拳腳”,土地資源提質增效,為廣東乃至全國提供解決同類問題的思路借鑒。

  直面土地權屬復雜難題

  城市更新進程中,舊工業區是一塊亟須得到開發和釋放的資源。

  南海區桂城街道夏南二社區的天富科技城,曾經只是一片廢舊的鋼鐵市場,產業形態低端,每年稅收僅100多萬元。隨著片區發展升級,產業地段土地價值低的問題逐步暴露。作為首個“工改工”村級工業園改造項目,通過與中國科學院佛山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簽訂進駐協議,桂城街道成功引入中國科學院相關項目。目前入駐科技型企業團隊24個,其中高新企業14家,佛山中科產業基地項目6個,2020年園區總產值約7億元。

  “從產業來說,以往鋼鐵市場的產業較為低端,並把土地要素鎖定了,使得高附加值的產業沒有空間進來,沒有好的產業就無法形成較強的競爭力,因此全面推進村級工業園改造是很有必要的。”佛山市南海區委辦公室副主任丁堅表示,以天富科技城為例,從年納稅百萬元到總產值達7億元,這說明隻有通過項目的迭代大幅度提升畝產值,將村級原有的低檔工業園區變成現代化的工業載體,才能為城市發展提供真正的產業動能。

  針對土地權屬復雜問題,南海在改造模式上積極探索,首創“工改居”“工改工”及“混合開發”制度,實現“產業+社區、國有+集體、出讓+出租,以產業開發為主、社區配套為輔”的土地復合利用方式,推動國有建設用地出讓和集體建設用地入市的有機融合。當前,南海集體與國有建設用地逐步趨向同權同價,城鄉統一、國集互補的建設用地市場初步形成,70%以上的產業用地來源於集體建設用地,工業用地成本明顯降低。

  佛山市自然資源局南海分局副局長周炎坤表示,近5年,南海高新技術企業增長7倍達2264家,規上工業企業增長1倍達3406家,均位居全國同級地區前列,形成泛家居、裝備制造、汽車及新能源3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穩居“中國創新百強區”前列。

  以村級工業園整治提升為突破口

  “一島兩湖十裡片區”作為南海城鄉融合十大示范區之一,承擔著“城鄉融合”先行先試的任務。

  示范區位於南海丹灶鎮,計劃3年投資超百億元,推進10大重點項目,通過城市更新,騰挪7350畝新的城市和產業空間。丹灶鎮黨委書記陸文勇就此指出,丹灶將城區提升改造、鄉村連片振興以及村級工業園的改造提升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主要方向。

  以村級工業園整治提升為突破口,丹灶為全面發展騰出新空間,推動舊工業區向科技園區轉型。在丹灶仙湖畔,高標准規劃的“仙湖氫谷”,正在一步步從藍圖變為現實。這裡吸引了廣東探索、愛德曼等50多個氫能項目進駐,形成了較完整的、具有國內自主知識產權的氫能產業鏈條。截至目前,丹灶拆除整理了近8000畝村級工業園,征收儲備了近萬畝土地,與此同時破土興建了近百萬方新型載體。

  在西樵鎮,通過魚塘標准化整治,恢復了桑基魚塘的風貌,挖掘桑基魚塘生態養殖文化,建設成為集游玩、娛樂、休閑為一體的體驗式文化旅游園,打造成具有深厚嶺南農耕文化內涵的觀光旅游區。

  2020年,南海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支配收入超百億元,居全國同級地區前列,獲評全國農村幸福社區建設示范區﹔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5:1,均衡水平居全國同級地區前列﹔城鄉人居環境質量大幅提升,累計建成截污管網2347公裡,實現自然村截污全覆蓋﹔城鄉黑臭水體治理全面達標,廣佛跨界河流水質同比改善27%,啟動建設12個千畝萬畝公園。

  此外,南海區近3年復墾復綠超5500畝、新增綠化面積2.4萬畝,初步探索出一條工業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新路徑。

  優化城市發展空間 構建發展新格局

  記者採訪發現,南海區以“地治改革”為總攬,通過城鄉空間布局的優化改革,國土空間規劃的改革引導,新型現代城區、園區、社區的合理布局,推動城市、產業、農業連片,帶動生活、生產、生態形成新格局,逐步走出了一條具有本地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此前,南海1074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分布著612個村級工業園,而面積在100畝以下的工業園佔比高達43%,年創稅收隻佔全區年稅收9%。這些昔日代表經濟活力的村辦工業區,因土地權屬復雜、土地利用碎片化、產業形態低端,成為嚴重制約城鄉發展的一大瓶頸。

  兩年來,南海舉全區之力推進實驗區建設,多方發力。針對土地利用碎片化、低效化,南海提出推進連片村級工業園改造和連片鄉村振興,規劃244平方公裡的城鄉融合發展十大示范片區,促進土地的歸並騰挪。

  2020年,南海全區引進超10億元項目投資額,逆勢大增46%﹔今年1-6月,引進超10億元重大產業項目計劃投資額達255億元,同比大幅增長232%,兩個百億級項目落戶南海,全區高質量發展活力全面迸發。

  截至目前,南海“東部城市、中部產業、西部生態”的主體功能區格局初顯。至今累計拆除4.4萬畝村級工業園,初步建成5個萬畝連片農業示范片區,城鄉空間集聚發展的態勢初步形成。

  探路“地治改革”,南海區將有限的土地資源“化零為整”提質增效,打破原來的空間和利益格局,為廣東乃至全國提供了解決同類問題的實踐樣本。(梁倩)

(責編:趙竹青、陳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