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使用安全認証技術升級實名認証

快手的NFC刷証實名認証方案已於9月底正式上線,該方案顛覆了以往的身份証拍照上傳、個人信息輸入等流程較長的傳統認証模式,隻需用身份証在手機前“滴一下”,即可瞬間讀取身份信息,極大便捷了認証流程,減少了身份信息被冒用或盜用風險。
所謂“滴一下”,是指進行NFC刷証認証時,隻需打開快手APP實名認証頁面,貼近身份証,隨著“滴”一聲響,身份証卡片信息瞬間傳輸至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后台進行安全認証,3秒內傳回進入下一步刷臉流程。而以往的身份証信息認証流程至少需要25秒。
NFC技術即近場通信,使用了NFC 技術的設備(例如移動電話)可以在彼此靠近的情況下進行數據交換,是由非接觸式射頻識別(RFID)及互連互通技術整合演變而來的,通過在單一芯片上集成感應式讀卡器、感應式卡片和點對點通信的功能,利用移動終端實現移動支付、電子票務、門禁、移動身份識別、防偽等應用。
此前快手應用的實名認証技術為多數互聯網公司正在應用的OCR技術是指電子設備(例如掃描儀或數碼相機)檢查紙上打印的字符,通過檢測暗、亮的模式確定其形狀,然后用字符識別方法將形狀翻譯成計算機文字的過程。
升級的刷証(NFC)方案可解決圖像識別、照片識別(OCR)無法解決的問題:如身份証照片可能是偽造、身份証雙面一致性無法確保、身份証照片拍照上傳步驟復雜、証照拍攝不清晰導致無法識別、身份証文字無法100%識別進而需手動修改等。
升級的新方案中,身份信息和照片均與居民身份証芯片內的信息一致,可確保准確安全。新方案於9月底陸續在提現、開店認証等場景推行,隨著個人手機設備不斷升級,NFC刷証方案將陸續替代OCR方案。
快手使用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的安全認証技術,是將快手以往的“刷臉為主+身份証件拍照、手動輸入信息為輔”轉為“身份証NFC認証為主+刷臉為輔”的方式。
據江蘇網警官方10月18日消息,江蘇警方日前破獲了一起“團伙用變臉APP 解封上萬被限微信號”的案件。犯罪團伙使用多款手機軟件偽造人臉,通過了微信的識別認証解除機制,“復活”了多個因違規被限制登錄的微信賬號,幫助詐騙團伙利用這些微信賬號實施詐騙。
該案件引發了一些網友對人臉識別技術安全性的質疑。“快手的此次升級,恰恰是降低了人臉識別這一‘不安全因素’在認証中的作用,改用基於居民身份証‘滴一下’的NFC技術作為實名認証。這一舉措對打擊網絡黑灰產和防范電信網絡詐騙具有重要意義。”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技術人員表示。
快手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快手的此次認証升級,首期覆蓋到含NFC功能的手機用戶,約佔整個用戶量的20%。隨著NFC功能在各類手機上的應用普及,快手的新實名認証方案將覆蓋越來越多的用戶。NFC技術應用於視頻領域,極大便捷了提現、開店等場景的實名認証流程,抵制假冒、“僵尸”“機器”等偽劣帳號,對於社區健康生態治理尤為重要。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技術人員介紹,此套認証方案除了便捷認証流程外,更重要的作用是可以最大限度杜絕虛假賬號、人戶分離,從根本上解決黑灰產,鏟除黑灰產和詐騙行為產生的溫床(假冒偽劣賬號池)。
據了解,利用視頻平台進行的詐騙行為,通常發生於公民實名信息被盜用后,不法分子利用他人實名信息以正常人的身份進行違法操作。
據介紹,詐騙分子利用短視頻直播平台實施詐騙行為時,往往先批量購買很多用戶信息,然后盜用、冒用這些用戶信息在互聯網平台實施詐騙,這些帳號人戶分離,出現詐騙問題時,平台和公安機關很難通過帳號找到真正的操控者。在互聯網頭部企業,存在大量的灰色帳號、養號,這些帳號輕者薅羊毛,重者“抓魚養魚”,從平台圈粉后,用戶到他們的QQ群、釣魚網站等進行交易、實施詐騙。
“為防止公民個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冒用、盜用,保護個人信息,網絡服務提供機構在身份核驗和業務開展過程中必須遵循個人信息保護法的最小、必要原則和用戶知情、同意原則,快手此次升級的NFC實名認証技術,在防止個人信息被冒用、保護個人隱私等方面均有正面意義。”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相關技術負責人表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