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土家藤茶 鋪就鄉村振興路

誰能想到,一個不怎麼被人熟知的藤茶產業,在湖北恩施的咸豐縣,在過去打贏脫貧攻堅戰、奪取全面小康勝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成為當地富民、興村、強縣的重點產業。當前,又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征程上,咸豐正不斷探索這一土家“鉑金葉片”的現代化之路。
咸豐縣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轄縣,地處武陵山區腹地,古有“荊南雄鎮”、“楚蜀屏翰”之譽。曾經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交通閉塞,產業發展先天不足,如何找准切入點,打出特色牌,成為一段時期內困擾全縣干部群眾的大問題。
2019年4月經湖北省政府批准,咸豐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藤茶產業在帶領農民致富、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脫貧后,咸豐縣堅持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推進藤茶產業走提質增效之路。
雖然叫茶,但藤茶不屬於茶葉科,它是一種藤本植物,屬於葡萄科植物,是集藥用、保健、品飲為一體的養生代用茶,民間飲用藤茶已近600年的歷史,主要生長在海拔400-1300米的武陵山脈一帶,尤其適應山間坡地的環境中生長。它一般長在牆垣、林緣、池畔或石頭旁,是一種體細長,不能直立,需要依附支持物,攀援向上生長。藤茶的學名叫做顯齒蛇葡萄,俗名莓茶、藤婆茶,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稱之為古茶勾藤。《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湖北中草藥志》對藤茶均有記載,土家族的生活習俗中至今都保留著每天飲用藤茶的習慣,在民間一直享有“土家神茶”“長壽茶”“三兩黃金,一兩茶”的美譽。藤茶從重重大山走向都市,不過是近幾年的事。
藤茶種植對土壤要求很高,需要林蔭遮陽,不能打農藥,人工除草,所以藤茶是一種純天然綠色飲品。湖北恩施有著“世界硒都”“華中藥庫”之美譽,武陵山脈橫亙其間,谷地星羅棋布,雨水充沛,森林覆蓋率高達70%,藤茶生長得天獨厚,每年4-9月為採摘期,嚴格按照標准化尺寸採摘,採用現代化的技術進行攤晾、殺青、揉捻、發酵和多次烘干,全程不落地。在採摘期,先採用莖葉全株砍摘,再直接切成一寸左右的茶段,利用太陽自然晒干后便成了藤茶。藤茶表面有一層薄薄的白霜,沖泡后,清香扑鼻,初入口時隱約有一點點苦澀,不一會甘甜便充滿整個口腔,因此藤茶又有“回甘之王”的美稱。
藤茶不含咖啡鹼,不影響睡眠,水浸出物中含有豐富的糖和氨基酸,藤茶內含非常豐富的營養成分,中國藥科大學曾針對藤茶出具過檢測報告,報告指出,藤茶的黃銅類化合物和硒的含量表現突出,有較好的保健功效。2013年,國家衛計委已批准其為我國新食品原料。
咸豐縣是一座典型的山區農業縣,縣裡因地制宜按照高中低海拔分區、長中短產業結合,發展茶葉、中藥材、食用菌等特色產業,藤茶橫跨茶葉與中藥材兩類產業,是縣裡持續鞏固脫貧成效有序推進鄉村振興夯實產業基礎的“新興產業”。
藤茶當年種植當年見效,長至40厘米就可採收,每年可採4茬,嫩芽、嫩葉、老葉、藤莖都是產品,是耗油、生抽、涼茶飲料的主要原料。按照當前市場行情,種植的藤茶每畝效益約為5000元,以后效益會逐年增高。
2015年,咸豐縣確立了以發展藤茶為核心的鄉村產業,依托生態優勢,大力發展藤茶產業,推廣“農業企業+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當年通過招商引資,吸引來了在以大健康、大農業、新文旅方向已發展得較為成熟的湖北仁和康源農業公司。通過幾年的發展,藤茶種植面積已達12000畝,建成配有國內首條專業藤茶加工流水線和佔地50余畝的全清潔化車間工廠,主要從事藤茶種植、藤茶原茶系列和藤茶延伸品系列的生產、研發以及精細加工等,已經成為一家植根當地的藤茶龍頭企業。
產業發展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需要投入大精力、堅持長時間,需要龍頭企業帶動。湖北仁和康源公司董事長張棕仁介紹:“藤茶是一個富農的產業,我們發展的這幾年,以坪壩營鎮為核心產地,輻射周邊30余個村,累計發展40余個專業合作社,1000余戶村民參與藤茶的種植,看著他們的生活從貧困走向小康,我特別驕傲。”
按照咸豐縣的產業規劃,接下來還將適度擴大藤茶生產規模,提升藤茶初精深加工能力,促進藤茶產業全產業鏈發展。而湖北仁和康源農業有限公司還將持續的加大投入,“未來三年,我們的整體種植規模將會達20000余畝,年產鮮葉6670噸,干茶1800噸。還將投資超過3億,建成規劃佔地30000畝的藤茶旅游觀光園區,進一步提質升級藤茶產業,以藤茶為媒、以藤茶興業、以藤茶惠民,加強交流合作,努力打造一個以藤茶為核心的現代田園綜合體。”
正如咸豐縣委書記郭玲說的:“新時期呼喚新作為,我們要堅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以構建藤茶現代化產業體系為抓手,全力打造集良種繁育、種植、加工、研發、交易、文化、康養等功能於一體的特色產業綜合體,奮力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陳亞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