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能實體經濟新變革 業內聚焦“軟件定義”創新活力
近日,工信部印發《“十四五”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其中提到,重點加強政產學研用協同攻關,做強做大創新載體,充分釋放“軟件定義”創新活力,加速模式創新、機制創新,構建協同聯動、自主可控的產業創新體系。
軟件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靈魂,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是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的關鍵支撐。據統計,“十三五”期間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產業規模效益快速增長,業務收入從2015年的4.28萬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8.16萬億元,年均增長率達13.8%,佔信息產業比重從2015年的28%增長到2020年的40%。
“軟件定義”近年來廣受關注,而此次《規劃》也重點提及“軟件定義”。《規劃》認為,“軟件定義”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特征和新標志,已成為驅動未來發展的重要力量。
那麼,到底什麼是“軟件定義”?“‘軟件定義’就是用軟件去定義系統的功能,用軟件實現硬件系統運行效率和能量效率最大化。”在清華大學軟件學院教授向東看來,“軟件定義”的本質就是在硬件通過軟件編程去實現虛擬化、靈活、多樣和定制化的功能,實現軟件與硬件的深度融合。
向東表示,“軟件定義”應用十分廣泛,大量應用於網絡設計、存儲系統設計及芯片設計及測試等。它還在衛星設計及汽車設計等領域普遍應用,主要體現在芯片設計上。此外,“軟件定義”在通信系統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通信系統舉例,在2G、3G、4G時代,電信運營商在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過程中,隻能通過大量採購各類專用通信設備完成建網,而各家專用設備形成的一個個“孤島”,讓運營商難以構建高效統一的網絡及管理平台,無法對網絡資源進行全面控制與調度。
其實,早在2015 年,國內三大運營商已開始運用“軟件定義”重構網絡,電信運營商基於“軟件定義”的網絡重構,催生了大量的通用服務器加虛擬化軟件的需求,因此“軟件定義”通信產品具備了廣闊的應用市場。
我國“軟件定義”通信產業的發展非常迅速,國內“軟件定義”通信產品技術提供商較有代表性的新華三、賽特斯等。這些企業主要面向數據中心、通信網絡和智能化運維等領域,提供新一代信息網絡基礎設施與技術服務,提升件化和智能化水平。這些科創型公司通過“軟件定義”技術與產品,幫助電信運營商建設更高效、更彈性、更智能的5G網絡,有效促進了5G與千行百業深度融合,為整個社會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可靠、敏捷的新型基礎設施。
《規劃》還提到,“軟件定義”擴展了產品的功能,變革了產品的價值創造模式,催生了平台化設計、個性 化定制、網絡化協同、智能化生產、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動了平台經濟、共享經濟蓬勃興起,已成為生產方式升級、生產關系變革、新型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
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長足發展的同時也仍然面臨著很多挑戰。專家表示,我國軟件產業鏈供應鏈脆弱,存在斷裂風險,產品處於價值鏈中低端。關鍵核心技術存在短板,原始創新和協同創新能力亟需加強。軟件與各領域融合應用的廣度和深度需進一步深化,企業軟件化能力較弱,制約數字化發展進程。
工信部信息技術發展司司長謝少鋒表示,“十四五”期間,將進一步夯實開發環境、工具等產業鏈上游基礎軟件實力,提升工業軟件、應用軟件、平台軟件、嵌入式軟件等產業鏈中游的軟件水平,增加產業鏈下游信息技術服務產品供給。
“軟件定義”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為此,工信部信息技術發展司副司長江明濤表示,一方面要大力支持開展“軟件定義”及泛在操作系統平台相關理論和技術研究,構建“軟件定義”核心技術體系﹔另一方面要培育“軟件定義”創新應用生態,建立面向高端裝備、智能網聯汽車、智慧城市等典型行業領域的“軟件定義”解決方案,組織開展試點示范,探索“軟件定義”生態發展與運營模式。
“目前‘軟件定義’確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軟件定義’高性能互連技術,到底哪一種網絡更適合哪種應用目前還在進一步討論。”在向東看來,最重要的還是堅實的基礎技術及基礎算法,每一種網絡架構都必須配置堅實的基礎互連技術及基礎高性能CPU或服務器,這樣才能提高“軟件定義”網絡的性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