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對待超齡農民工不能“一退了之”

朱昌俊
2022年04月08日09:14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最近多篇關於“建筑業清退令”的文章幾度登上微博熱搜,超齡農民工的就業與保障問題再次引發關注。據《經濟觀察報》報道,一名多次參與農民工政策制定的人士對媒體表示:“大齡農民工退出建筑業的熱議已經引起上層領導的關注,人社部相關部門以及國務院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正在快速地進行研究和調研。我們也在近期就大齡農民工的專題研究溝通過多次。”

我國農民工群體大量外出務工始於上世紀90年代中期,距今差不多已有30年的歷史,這意味著其中相當一部分人已到了“退休”的年齡。此背景下,近年一些地方陸續出台對超齡農民工的“建筑業清退令”,倒也符合現實情況。畢竟,建筑工地上的很多工種,不管是從體力角度,還是從安全風險角度,都有著合理年齡的要求。但是,“一刀切”清退超齡農民工,也帶來了不少問題。

正常情況下,一個職業到了一定年齡,按照“規定”退休就行,但農民工群體的特殊性體現在,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沒有社保待遇,這意味被“清退”后,一些人就可能失去收入來源,甚至出現“城市留不住,鄉村回不去”的尷尬。如何確保他們在離開熟悉的工地后,依然能夠有相對穩定的生活保障,這是比“一刀切”清退更復雜的問題。應該看到,農民工群體為我國城鎮化貢獻巨大,如果只是根據年齡對他們“一退了之”,其實並不合理,也很容易造成社會問題,對此理應有周全的政策考量。

事實上,一些地方也明確,超齡農民工不能從事建筑施工作業,但可以從事保潔、保安、倉管等輔助性工作,由施工方為其轉崗提供安排。這種柔性安排值得鼓勵。此外,也應該考慮把超齡農民工納入技能培訓服務體系,讓一些有余力、有“再就業”願望的超齡農民工,依然有機會從事與自身身體情況相符合的工作。對此,無論是農民工的務工地還是返鄉地,都應該有相應的政策和安排。簡而言之,相關部門要多管齊下,盡量減少超齡農民工在“清退”后所受到的沖擊,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

還要注意的是,當我們在談論超齡農民工話題時,其實隱含著兩個層面的問題。除了保障好超齡農民工“退出”后的一些基本權益,也還要預防他們的“退休”可能給勞動力市場造成的影響。

相關數據顯示,自2010年開始,我國新增農民工就開始下降。而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報告,我國2020年農民工人口總量為2.86億人,平均年齡為41.4歲(11年前此數據僅為34歲),其中50歲以上農民工人口佔26.4%,意味著在接下來的10年,將陸續有7540萬農民工達到60歲退休線。而16-30歲的農民工比例已從2016年的31.9%逐年下滑至2020年的22.7%。也就是說,在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加速步入“退休”行列的同時,他們的“補充”力量卻並沒有跟上。對於有可能出現的“用工荒”,相關部門也應有應對措施。

此外,鑒於當前超齡農民工“退休”所引發的擔憂,相關部門也應該考慮,如何通過合適的制度安排,將更多的年輕農民工納入社保體系,讓更多人可以真正在城市扎根,避免老來出現“退休難”的困境,也增加年輕人從事相關工作的積極性。同時,在目前的產業變革趨勢下,還應該重視對農民工勞動技能的提升,幫助他們跟上產業升級的需要,不斷增強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力。總之,超齡農民工必須實現“老有所養”,而一代、二代農民工所面臨的尷尬,不應該再繼續下去。

(責編:王震、陳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