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加持 寧夏牛羊肉上了國宴餐桌

【大食物科技面面觀】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首膾炙人口的北朝民歌,道出了千百年來北方人與牛羊的密切關系。
特別是寧夏,雖然隻有720萬人口,人均羊肉消耗量排名全國第五。這裡的科技工作者,為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飲食需求與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付出了更多努力。
有了科技加持,固原黃牛肉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鹽池灘羊肉四登國宴餐桌。
肉牛:種質創新和高效養殖並舉
種,是決定一切生命體品質好壞的根本。
地處黃土高原暖溫半干旱氣候區的固原,宜養黃牛。依托寧夏大學農學院建立的寧夏優勢特色牛產業科技創新團隊,著力開展特色牛種資源遺傳改良與種質創新及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
2018年以來,團隊帶頭人、寧夏反芻動物細胞分子育種重點實驗室主任馬雲,帶著成員在牛分子細胞育種與優勢性狀新品系培育方面奮力攻關。
基於基因芯片數據開展了固原黃牛的遺傳背景分析﹔基於多組學技術篩選肉質相關位點及基因,鑒定出9個與肌內脂肪沉積相關基因,11個與背膘厚相關基因……
“我們力爭經過5年創新發展,推廣普及良種—優質草料—最適畜舍—良好飼養—廢棄物循環利用有機結合的生態養殖技術體系。”自治區畜牧工作站副站長、寧夏肉牛首席專家封元這樣展望。
種好,還得會養,才能保証肉質。
固原山區雖有肉牛養殖的自然條件和悠久傳統,現狀卻不容樂觀。“有啥喂啥,效率低下。”寧夏農林科學院動物科學研究所所長梁小軍指出。
這位國家肉牛牦牛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5年間從種、草、繁、養、管等多個點位著手,讓老鄉精准掌握養殖要領。
梁小軍團隊研發出14項新技術,創建了以肉母牛代育奶公犢“一母育雙犢”技術為核心的肉牛高效養殖模式,綜合效益提高10%以上。
灘羊:創建“品種、品質、品牌”
“以前,寧夏灘羊存在皮下脂肪過多等問題,特別影響口感。”寧夏大學博士生導師張桂杰的研究方向,是灘羊營養調控和飼草加工。
在吳忠市紅寺堡區天源良種羊繁育養殖有限公司,張桂杰團隊與科技特派員寇啟芳合作,全國首創“灘羊母子一體化”營養調控技術體系。
民間把他們研制的灘羊肉稱為“雪花羊肉”。該肉白色脂肪均勻浸入紅色肌細胞,斑斑點點猶如雪花,涮熟入口,回味悠長。隨后,他們又開展肉質提升靶向營養調控,使瘦肉率提升8.3%,肌內脂肪含量提高17%。
品種是特色產業的基礎。依托寧夏農林科學院建設的寧夏首批特色優勢羊產業關鍵技術研究創新團隊,將品種列為“品種、品質、品牌”創建之首。
制定活體鑒定規范后,2013年以來,該院動物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馬青帶領團隊與中國農科院等單位聯合攻關,建立了灘羊肉基因芯片鑒定技術,揭示出灘羊獨特風味形成的相關機理。
“在此基礎上,我們開展抗氧化保健功能羊肉生產技術研發,構建了全產業鏈技術標准27項。”讓馬青自豪的是,團隊系統研制中餐、涮肉、燒烤三大系列36個產品,分割灘羊肉每公斤最高售價達680元﹔與餐飲名企合作開發“羔羊凍”等菜品,成為G20杭州峰會宴席主菜之一。
科技:為產業發展提供強力供給
讓牛羊肉既好吃又營養,離不開科技支撐,更離不開頂層設計。
2020年,為全力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印發了自治區九個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肉牛和灘羊赫然在列。
這是寧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四大提升行動”的重要抓手。科技要提供強力供給。
“肉牛產業緊緊圍繞培育優質肉牛新類群、良種高效繁育等方面開展研究。”寧夏科技廳農村科技處處長徐小濤告訴記者。
灘羊產業則針對“種、草、養、繁、管”養殖全產業鏈關鍵環節,圍繞品種選育、高效種養、疫病防控、高值化加工等內容全面攻關。去年全區共實施各類科技項目46項。
久久為功,必有所成。2021年,寧夏肉牛和灘羊飼養量均保持較快增長,肉牛飼養量突破200萬頭,同比增長8.8%,實現全產業鏈產值379億元﹔灘羊飼養量達1300多萬隻,同比增長8.3%,羊肉產量11.5萬噸,同比增長3.5%。
科技人交上了漂亮成績單,這場考試卻遠沒有結束。
“踐行大食物觀,寧夏肉牛和灘羊產業仍然面臨諸多挑戰。我們雖是小省區卻有大擔當,科技將持續發力,托起老百姓舌尖上的幸福。”寧夏科技廳副廳長哈赟表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