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盼就業”與“愁招工”,斷點在哪裡

鄧暉 李曉 陳之殷
2022年05月24日08:37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這個畢業季,讓我們一起攜手共赴、逐夢明天……

進入5月,北京某高校本科畢業生李思的就業路走到了“關鍵階段”。

剛剛過去的這個春天,她等來了並不理想的考研成績,又被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了求職的節奏。如今,她每天聚精會神地趴在電腦前,篩選企業信息、海投簡歷。“是挺不容易,但機會還是有的,要仔細把握。”

李思是今年高校畢業生大軍中的普通一員。

數據顯示,今年我國大學畢業生達1076萬人,規模和增量均創歷史新高。與此同時,受國際疫情影響,這兩年返回國內就業的海外留學生也不斷增加。

一場事關千萬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保衛戰”,如何打贏?

“就業優先戰略”落地有聲,政策“大禮包”頻頻助力:人社部等十部門啟動實施百萬就業見習崗位募集計劃﹔教育部開展全國高校書記校長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就業促進周等活動在各地接連舉辦……

記者走訪發現,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仍大量存在,但供與求之間,一個個斷點有待彌合:不同學歷畢業生,“兩頭”搶手“中間”遇冷﹔不同行業用人單位,有的一崗難求,有的無人問津﹔甚至同一個學生、不同求職時間,能獲得“offer”的概率也大不一樣。

一頭“盼就業”,一頭“愁招工”。問題緣何而生,斷點怎樣補齊?記者多方調研,尋找答案。

畢業生:“兩頭”搶手“中間”冷

春節以來,李思已經在網上“海投”出100多份簡歷。“也參與過幾家企業的線上面試,不太滿意。”對於第一份工作,她有個“小目標”:行政崗位、待遇穩定、不要出差。

這恰恰是今年就業市場上最為稀缺的崗位。

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2021年四季度全國“最缺工”100個職業中,43個屬於“生產制造及有關人員”﹔排名前10的職業均為營銷員、餐廳服務員、車工等,很多高校畢業生的求職意向與此並不匹配。

與李思面對的預期與崗位供應的錯配不同,江蘇某高校畢業生劉成則一直感慨自己“錯失良機”。

畢業於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的劉成本來手握“一把好牌”,卻因執著考研先后錯過秋招、春招。等他從考研失敗的沮喪中走出,行業內較大的用人單位早已完成招聘。

“企業校招分為秋招和春招,分別在9至11月和次年3至5月進行。一般來說,規模較大、質量較好的企業在秋招季就完成了招聘計劃。”武漢一家芯片企業負責人曾華在秋招時明顯感覺“學生不太積極”,“很多人在准備專升本、考研等考試,無暇求職”。

記者走訪發現,除了求職者預期與崗位供應的錯配、企業招聘與學生求職時間的錯配外,今年就業市場中不同學歷求職者“兩頭”搶手“中間”冷的現象愈加突出:知名高校博士生、技工院校畢業生、優質職教本科生頗為搶手,而畢業人數最多的普通院校本科生甚至碩士生找工作則相對困難。

智聯招聘執行副總裁李強觀察到,今年專科院校畢業生簽約率逆勢升高5個百分點,超過普通本科。5月7日,海南發出博士招才“英雄帖”:首批1316個博士人才需求崗位,人均年薪約35萬元,最高年薪達100萬元。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黨委書記吳學敏介紹,截至目前,該校首批專科起點入學的2年制本科生已有68.44%落實了就業崗位,平均年薪超過9萬元。

用人單位:“看簡歷很豐富,上崗后卻無所適從”

幾套桌椅、一部手機,外加厚厚一摞招聘資料,北京某企業直播間裡,招聘主播劉一璐正忙著連線——疫情之下,線上招聘成為招聘新趨勢。

但參與多次線上招聘后,南京某科技公司主管人事的副總經理林景認為“中間好似有堵牆”:“我們不能全方位了解學生,學生也無法到現場感受企業氛圍,影響了‘雙選’效果。”

像堵牆一樣隔開求職者和用人單位的,不只是招聘形式的變化。

記者走訪企業發現,部分崗位縮招的同時,很多中小微企業、新興業態和傳統制造業、中西部地區及基層企業仍存在用人缺口。受地域認知偏見、信息溝通不暢、求職者能力欠缺等因素影響,此類企業往往“求才不得”,陷入“招工難”的境地。

同時,如何透過簡歷與面試“看准”人才,也是企業面臨的一道難題。

“看簡歷很豐富,上崗后卻無所適從。”不少企業受訪者感慨,一些畢業生學歷、專業甚至實習經歷都符合用人要求,但上崗實習后才發現,在實踐能力等方面差距較大。

對此,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李長安分析:一方面,用人單位的招聘條件無法與個人預期匹配,最終求人而不得﹔另一方面,求職者能力水平與崗位需求之間存在差距,隻能望而卻步。

近日被廣泛關注的“月薪1.4萬元都招不到機械專業學生”,就是例証。據報道,“招不到”是因為該企業心儀的人才早已被其他“大廠”以更高工資提前簽約鎖定,而給出1.4萬元月薪的制造企業已是“下了很大決心”。有評論稱:“中國的部分制造企業需要及時更新市場觀念,正確看待制造業人才。”

彌合斷點:學校企業是重要兩端

記者發現,面對激烈的求職競爭、演變的就業形勢,一些大學生的應對頗為吃力。

“應屆生對就業市場的快速變化和定價認知明顯滯后。”多家招聘企業和服務平台反映,為了回避矛盾,不少畢業生對職業選擇進行延遲性決定。

“要學會提高專注力和自制力,在單位時間內提高求職效率。”Boss直聘研究院院長常濛說。

“很多畢業生還找不到求職的感覺。”陝西某高校就業中心指導教師劉夢然發現,有學生第一次線上面試時,穿著卡通毛衣就打開了攝像頭。當看到屏幕那邊身著正裝的HR時,“一下就蒙圈了”“稀裡糊涂結束了面試”。

她還經常發現學生“一份簡歷海投天下”:“既不了解求職企業,也不了解自身優勢,更不了解兩者之間在哪裡能產生好的‘化學反應’,成功率自然大打折扣。”她認為,面對新的就業形勢、招聘形態,大學生亟須提升自身“求職力”。

“聽說有同學拿到了比這個高的薪水,為什麼我不能?”林景在招聘中常聽到此類訴求。他表示,畢業生要樹立“就業既要看當下,又要謀長遠”的良好心態:“每個人能力各不相同、崗位各有差異,忽視行業前景、上升空間等綜合要素的單一擇業觀會讓人錯失不少良機。”

更多受訪專家表示,漫漫求職路上,畢業生所面對的困惑不能僅靠個人求索來排解,學校、企業更應成為解難紓困的主體——而且,功夫不僅在當下,也在平時。

“尤其是在新興產業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學校的專業設置、知識技能培養往往滯后於產業迭代的步伐,理論與實踐之間銜接不夠,人才的學校培養、企業接收之間存在斷點。”北京聯合大學教授汪昕宇認為,“高校與企業須雙向發力,讓學生習得真本領,才能破除求職乃至成長路上的一道道障礙。”

(部分受訪者為化名)

(責編:申佳平、董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