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庄稼漢”周雷:讓“中國稻”給世界更多驚喜

吳純新 通 訊 員 楊 文 謝 婭
2022年05月24日09:01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秧苗綠油油,豐收好兆頭。正值水稻農忙時節,在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水稻試驗田裡,一位皮膚黝黑、頭戴草帽的“庄稼漢”正在檢查記錄新一批2000多株秧苗的長勢情況,從中選育新品種。

這位“庄稼漢”正是湖北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周雷,第26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十余年來,他為收集種質資源、選配育種親本,每年超過300天“泡”在實驗室和水稻田。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選良種方能促高產。周雷扎根田地,潛心科研,致力以科技增添“中國稻”的底氣,參與選育16個優質高產水稻新品種、增產糧食30多億斤,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克隆水稻生殖生長期耐冷基因CTB4a,為解決低溫減產問題找到新突破,讓“中國稻”給世界更多驚喜。

育良種,讓農民種上好稻子

“我在農村長大,父母靠務農供我上學,一直想著用技術改變農業現狀,讓鄉親們種好稻子,大家的日子越過越好。”周雷說。少年時期,周雷目睹鄉親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勞作,便立志要用科技的力量改變農業落后面貌。

博士畢業走上工作崗位,他就一心扑向水稻遺傳育種與應用研究。

育種是一個追著光和熱長跑的過程。選育一個好的品種,要從幾百個、上千個原始材料選配雜交組合,經12代到16代以上,往往費時數年。

一年四季,往返於武漢和海南陵水基地之間。冬天,海南稻種南繁加代﹔夏天,武漢水稻剪穎、去雄、套袋、授粉、記錄……永遠頭上太陽烤、腳下水汽蒸。每次工作結束,整個人就像剛從水裡出來一樣。

歷經數以萬計的雜交組合,周雷和團隊創造性構建出分子標記與花藥培養相結合的高效籼稻育種技術體系,首次提出“一加一減兩替三增”水稻花藥培養核心技術,大幅提高籼稻花藥培養效率,達國際領先水平,有力攻克國內傳統育種技術靶向性差、周期長、效率低等技術堵點。

同時,他用表型鑒定、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和花藥培養技術創制出多個優質多抗水稻新種質,育成“鄂中5號”“廣兩優272”等16個優質水稻新品種,實現了優質與高產協調統一。

一粒米撬動一個產業。這些年,周雷和團隊推廣新品種、新技術累計超5000萬畝,助力糧食增產超過30多億斤,極大地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

“科研育種是頂天立地的事業。”周雷認為,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而種植優質水稻品種不僅豐富農民的“米袋子”,還能鼓起“錢袋子”。

攻山頭,讓中國水稻闖世界

“水稻要實現高產,不僅要抗病虫、抗倒伏,還要抗低溫等。”周雷介紹,近年來,極端氣候頻繁增多,倒春寒、寒露風等低溫災害逐年增加,每年我國因低溫造成的糧食損失高達數億噸。

周雷和團隊再次迎難而上,開展水稻孕穗期耐冷性狀的基因挖掘、遺傳分析、QTL定位以及基因克隆工作。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克隆並解析分子機理的水稻生殖生長期耐冷基因CTB4a,對水稻耐冷品種選育、解決低溫造成的糧食減產問題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2017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將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上,向世界彰顯了我國在水稻耐冷基因克隆領域的領先地位。

周雷說,目前正在研究將北方粳稻裡的耐冷基因克隆到南方籼稻種子的基因裡,或許5年后,水稻就可從品種上解決低溫減產問題,“到那時,我們再也不用擔心低溫造成的糧食風險了。”

“做科研跟培育種子一樣,就是一代一代接續奮斗,一代要比一代強。”眼下,周雷和團隊正在向超高產和特優質水稻品種研究方向發起攻關。

未來,不怕冷的水稻、少生病的水稻、有保健功能的水稻……有望逐一變成現實,把“中國飯碗”裝得更滿、端得更牢。

“獲獎只是對我們這代育種人的鼓勵。”周雷說,我國水稻領域研究走在世界前列,但也會遇到“天花板”,需要不斷攻堅克難,通過科學育種將水稻的產量、品質再提升。

(責編:申佳平、陳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