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榜單上,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連續兩年居全球第二

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建設

本報記者  姜曉丹
2022年05月30日05:1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可充電、智能稱重、防盜追蹤,還能在托運時定位,行李箱被香港青年郭瑋強加上科技元素,玩出新花樣。

  自2016年入駐深圳前海青年夢工場至今,郭瑋強的公司已申請了20多項發明專利,與10多個海內外知名箱包品牌進行合作,完成了多輪融資,“深圳的政策優勢與廣東完善的產業鏈配套,深港兩地產業互補優勢,讓香港的技術研發成果迅速在深圳落地,實現了公司的快速發展。”

  “香港很多高校的科研項目,進入生產或者產業化時,一般都會落在廣東。‘科研在港澳、轉化在內地’是近年粵港澳科技合作的潮流。”香港科技協會會長林至穎說,港澳的科研優勢和科研成果,與廣東的強大制造力相結合,迸發出巨大的技術引領效應。

  在粵港澳大灣區,這樣的科創故事不斷上演。按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正加快建設。

  設施建起來,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全面提速。深圳光明科學城、東莞鬆山湖科學城加快建設,散裂中子源穩定運行,未來網絡試驗設施(深圳)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設並上線運行。“十四五”時期,大灣區將布局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鵬城雲腦網絡智能設施、先進阿秒激光設施、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和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原始創新的物質基礎更進一步。

  “部分大科學裝置已實現面向港澳和全球開放共享,中國散裂中子源3台譜儀已完成包括港澳地區在內的近500項用戶課題,其中港澳用戶佔比超過10%﹔國家超算廣州中心港澳網絡專線服務港澳地區用戶超過200家。”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梁勤儒表示,大灣區內創新要素跨境流動不斷加快,其所能發揮的聚人才、聚成果的作用將極大提升大灣區的科技創新能力。

  平台搭起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合作加快。廣州國家實驗室挂牌成立,中科院香港創新研究院再生醫學與健康創新中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創新中心試運行,粵港澳大灣區院士聯盟在香港成立,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與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暨南大學等合作共建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獲批設立,跨區域、跨領域、跨產業的綜合性技術創新平台為科技創新提供有力支撐。截至2021年底,華南技術轉移中心已集聚港澳及內地優質創新資源6萬余項,吸引全國750多家優質科技服務機構和3000多家科技型企業入駐,上線科技服務產品3600多件,促成交易服務額8.68億元。

  要素聚起來,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聚焦新一代信息通信、先進電池材料、高端醫療器械、智能裝備、智能移動終端和超高清視頻等細分優勢領域,大灣區培育形成一批有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一期項目全面啟動建設。據統計,廣東省科研項目財政資金跨境撥付已超過3億元人民幣,惠及10余所港澳高校和科研機構。

  創新戰略落實落細,創新成果加速涌現。2021年,大灣區內珠三角9個城市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5.7萬家,專利授權量達到78萬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近10萬件。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連續兩年居全球第二,高於北京、上海,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在提升創新能力方面效果顯現。

  日前,由深、港、澳共同發起的“科創中國”大灣區聯合體落戶前海,首批將建設大灣區創新藥物中心、大灣區智能制造中心、大灣區碳中和技術與產業創新中心、亞太電競中心和“科創中國”大灣區產業發展基金。這將是大灣區構建開放型融合發展的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的又一次嘗試。

  資源聚集增強創新能力,促進技術進步,進而助推產業高質量發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粵港澳大灣區正圍繞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戰略定位,努力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推動新興產業發展。


  《 人民日報 》( 2022年05月30日 08 版)
(責編:胡永秋、楊光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