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選准“搭檔”模式:校企“雙向奔赴”,護航就業之路

周世祥 劉博超 劉坤
2022年06月03日08:35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選准“搭檔”模式:校企“雙向奔赴”,護航就業之路

  校企“雙向奔赴”,護航就業之路

  不同造型、功能的機器人“滿地跑”﹔機械臂伸縮、旋轉、投放不差毫厘……這一場景並不發生在物流工廠裡,而是在青島職業技術學院“京東校園雲倉生產性實訓基地”中。此刻,物流專業的學生正在此學習進庫包裹的數據處理、機械臂的精確操作。

  “從選品、採購、運輸、倉儲、銷售、配送到售后全業務流程,我們為學生提供與實踐相匹配的實訓環境。”京東集團招聘相關負責人王盛通說,校園雲倉已在山東、四川、遼寧、廣東等地多所職業院校落地運營。

  校企深度對接帶來的育人新模式,背后是處於人才供需兩端的學校與企業由“各自為戰”向“雙向奔赴”的理念轉變。人才供需的結構性失衡如何解決?怎樣為信息不對稱、供需不匹配提供深層次解決方案?近年來,學校和企業都在積極探索。

  信息“牽線搭橋”,互相了解不再難

  “嘉峪關雖地處偏遠,但城市干淨整潔,生活節奏慢,繁忙的工作之余不會丟失個人生活。”赴中核四〇四集團挂職后,天津大學輔導員包妍妍興致勃勃地向同學講起那裡的工作生活場景。

  每到暑期,天津大學百余位輔導員就會暫別校園,去用人單位為畢業生“打前站”。天津大學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劉超介紹,挂職期間,輔導員會深度參與用人單位人力資源部門相關工作,作為“新人”全程參加入職培訓,全景式了解企業發展規模、企業文化,深度調研其用人需求、員工培養體系及職業發展通道等關鍵信息。回校后,不少輔導員成為溝通校企的橋梁,做講座、引參觀、促合作,從需求端為學校人才培養改革提供參考。

  “從這幾年的情況看,學生對企業越來越了解,企業對學生也越來越認可。”劉超表示,“選擇中核四〇四集團的畢業生一開始比較少。派輔導員挂職后,最近每年有30多位學生入職。”

  “專業的職業指導離不開對市場變化的充分了解,到用人單位‘打前站’是一種有效的職業指導探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副研究員秦冠英表示,學校可將“打前站”所獲認知和經驗貫注於學生職業生涯教育體系中,倒推教育教學改革。

  學校主動走進企業,企業也在踏入校園。“我們借助校企合作的契機,嘗試以企業經驗賦能高校學生。今年,360集團聯合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多所高校,為在校生提供就業賦能指導,與學生分享企業用人標准、常見的面試問題和背后的邏輯、為學生提供就業建議。學生興趣很高。”360公司高級招聘總監王春明表示。

  四川某高校就業指導中心負責人介紹,根據用人單位反饋,該校為應屆畢業生提供了自願參加的公文寫作崗前培訓。“經過培訓,去基層的學生對公文寫作的把握更好了。校企緊密合作,能夠幫助我們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同快速變化的勞動力市場保持緊密聯系,是學校持續面對的挑戰。為此,須在教育機構和用人單位之間建立起牢固、高效、高頻的聯系。輔導員企業挂職、企業就業指導、訂單班,以及產業學院等探索,都是為了達成此目的。”秦冠英說。

  選准“搭檔”模式,合作層次再深化

  “訂單班的學習,讓我發現了‘新天地’——既鞏固了理論知識,又能了解實際工程運用,還有助於提前銜接學習和工作,幫助自己更好地制訂職業規劃。”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喬德競這樣表達自己參加中建一局第7期鋼筋翻樣訂單班的感受。

  “通過訂單培養,破解了央企錄用專科生的瓶頸,實現了‘學校人才培養有方向,企業事業發展有人才,學生就業成長有平台’三方共贏的局面。訂單培養的畢業生中,20%成為企業一線技術、管理骨干。”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招生就業處主任龐宗輝說。

  對塔裡木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不少學生來說,開發營養價值更高的酸奶、提煉香醇可口的穆塞萊斯,是一份需要“抵御誘惑”的實習。學院以南疆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兵團重點實驗室為平台,與新疆多家乳業、生物科技企業合作,企業技術人員全程參與學生的實訓指導。

  “我們還開展了校企合作素質拓展項目,表現優異的同學能領到企業獎學金,實習基地逐漸成了學校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市場。”學院院長侯旭杰說。

  2020年,北京郵電大學成立了“北郵-華為學院”,從大二和大四在校生中招收學生,以高端人才為目標,進行五到八年的培養。兩年過去,已經形成了課堂設計為主、兼顧實踐的合作模式。“雙方共建了50多門課程,充分融入華為元素和案例,讓學生用上最新的仿真數據和實踐平台。”相關負責人介紹,第一批學生已經進入研究生階段培養,有的進入華為實習,更多則參與到產業前沿問題的破解之中。

  進駐中軟國際實習,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在國際實際項目場景中提高科創能力,豐富項目實踐經歷﹔共建“四主體一聯合”創新聯合體,西安交通大學同華為西安研究所探索人才共育共享﹔與7家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簽約,浙江大學以創業帶動就業……今年“訪企拓崗”實施以來,校企雙方一次次“握手”合作,為畢業生創造更多機遇。

  “不同校企合作模式適用范圍不同,對‘雙一流’高校而言,畢業生的工作選擇面更廣。企業定向培養班更多開在普通一本及以下院校。”科銳國際校企合作高級總監杜敏分析。

  瞄准產業前沿,組團發力為人才

  從“一對一”的你來我往,走向“一對多”“多對多”的合作共贏,成為新時期校企合作促就業的新趨勢。

  王春明介紹,今年3月,在教育部高校學生司指導下,360集團人力資源中心與360政企安全集團安全人才能力發展中心攜手推出“新羽計劃”,與南開大學、中國傳媒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重慶大學、湘潭大學等29所高校合作設立供需對接就業育人項目33項,共同啟動並實施網絡安全人才培養課程。“為期3個月的課程培訓結束后,還將開展網安技能大賽和企業實習。”

  “校企協同不但能培養更多高精尖技術人才,也打通了科研向市場轉化的‘最后一公裡’。”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學生工作處副處長蔡惠華介紹,學校發揮培養氣象領域人才優長,與華風集團、航天宏圖、墨跡天氣等15家國內知名企業聯合成立校企研究院。“航天宏圖已選派多批專家學者深入參與學校的教學及國際培訓,並與學校科研人員聯合申報國家級工程項目,助力氣象學科專業優化調整。”

  “教育部在高校書記校長訪企拓崗的相關通知中提出了市場化、聯盟化、共享化崗位資源開拓機制,對今后高校人才培養和促就業模式指明了方向。各高校從市場中獲得的信息資源應該共享、互補,合作培養滿足市場跨界、跨專業、綜合化人力資本需求的人才。”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戰略人才研究中心創始主任王建民分析。

  “對於校企合作促就業,地方政府大有可為。”前述高校就業指導中心負責人認為,政府可發揮科研需求和人才對接者的作用,將地方重點企業或重點單位、高校就業部門和科研部門負責人組織起來,以對接會、推介會形式推動合作,打通人才供需兩端。

  南通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助理研究員郁冬梅認為,深化校企合作促就業,應進一步強化企業參與的培養責任,並從政策層面提高企業的參與積極性。

  “總之,校企‘雙向奔赴’的深度融合,是學校和企業聯手成就人才的過程,也是雙方相互成就的過程。”秦冠英表示,“一方面,隻有充分發揮企業的實踐優勢,才能克服教育與市場的‘脫節’,確保教育機構的人才培養始終對接市場需求﹔另一方面,隻有牢牢把握教育機構的立德樹人本位,才能走出低質量就業,確保人才具備厚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綜合素養,促進人才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責編:申佳平、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