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預制菜爆火背后:行業屢曝食品安全、商業誠信等問題

人民網記者 申佳平
2022年08月06日08:30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人民網“人民投訴”平台截圖。

近期,在人民網“人民投訴”平台上,不少用戶“吐槽”了購買預制菜時遇到的“糟心事”。比如,來自黑龍江的“網友用戶49867827”表示,自己食用網購的自發熱火鍋時發現,一隻完整的螞蟻嵌在粉條裡面,在多次與客服溝通后,未能獲得相應道歉和補償。

疫情以來,在“宅經濟”的拉動下,預制菜產品火爆“出圈”。與此同時,相關產品潛在的食品安全、商業誠信等問題也備受關注,爭議不斷。

“五分鐘一道菜” 預制菜奔向萬億市場

“五分鐘一道菜,八分鐘一個湯。對我來說預制菜能實現‘做飯自由’!”家住天津的王力告訴人民網《財米油鹽》,平時自己到超市採買,購物車裡最多的就是燒賣、灌湯包、豆沙春卷之類的預制早餐,最近他又通過電商平台入手了包括佛跳牆、炸酥肉在內的預制“大餐”,准備在家宴請好友。

預制菜,是把食品原料經過預加工做成半成品或者成品,再根據需要配上各種輔料。根據中國烹飪協會今年4月發布《預制菜產品規范》,預制菜主要可分為四類:“已完成殺菌熟制,能直接入口,開封后可直接食用的產品”,稱為即食食品,如豆干、雞胸肉等﹔“經過簡單復熱即可食用的產品”,稱為即熱食品,如方便面、快速粥等﹔“已完成對主要原料的一定加工過程,配以或不配以輔料,進行烹調后可食用的產品”,稱為即烹食品﹔“經過清洗、分切等簡單加工,配以或不配以輔料加工而成的產品”,稱為即配食品,如常見的配菜包等。

如王力所說,一定程度上,預制菜保留了菜品在新鮮度和色香味方面的“原貌”,加之食用方便、種類多樣等優點,不少忙於工作的“上班族”都願意把預制菜端上自家餐桌,享受一頓“快手”大餐。

與此同時,有行業報告顯示,大概80%的預制菜早已通過堂食和外賣的渠道,悄悄潛入了食客們的口中。天眼查數據顯示,預制菜相關企業6.6萬余家,其中,2022年新增注冊企業1020余家。艾媒咨詢預測,預計到2026年我國預制菜市場規模將突破萬億元。

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孫毅指出,對於餐飲企業而言,預制菜可以在提高出菜速度、豐富餐品品類的同時,大幅節省人工成本、房租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因而降本增效是餐飲企業使用預制菜的重要驅動力。

食品安全存隱憂 預制菜行業標准暴露短版

大好前景下,預制菜產業同樣面臨著不少爭議和質疑。人民網《財米油鹽》了解到,有消費者反映自己買到的預制菜缺斤少兩、食材變質,此外冷鏈運輸環節等也是消費者投訴較多的問題。有健康專家更是明確提示,一些預制菜高油、高鹽、材料包裝不安全,不宜長期食用。

艾瑞咨詢發布的《2022年中國預制菜行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顯示,消費者認為預制菜行業需改進的問題,前兩位分別是:口味復原程度、預制菜的食品安全問題。

預制菜絕不是“想賣就能賣”,有關預制菜規范發展的探索正在不斷加強。中國烹飪協會、中國飯店協會等協會團體發布了《預制菜產品分類及評價》《預制菜質量管理規范》等團體標准,對預制菜的技術要求、貯藏管理等內容提出標准指引﹔廣東率先制定了《預制菜術語及分類要求》《粵菜預制菜包裝標識通用要求》等5項預制菜地方標准。

盡管國內預制菜生產企業眾多,但總體來看,行業仍呈現小、散、弱的態勢。”北京市律師協會理事、北京匯祥律師事務所主任李超峰表示,預制菜是新興行業,亟需出台相關行業標准、國家標准等來規范企業的制作、經營等問題,為生產企業、銷售平台劃定紅線,為事前監督提供依據。特別是對一些資質不全甚至沒有資質、設備不達標、安全隱患大的生產企業,要從源頭治理,將食品安全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裡。

孫毅也表示,下一步,預制菜行業應該建立相應的市場准入機制和行業生產標准,通過提升准入門檻和質量標准,推進行業規模化、集約化、品牌化發展。還要通過政策引導預制菜企業的科技和研發投入,利用科技手段提升預制菜在營養、口味、存貯等方面的水平,推進行業轉型升級。還要重視對冷鏈物流等底層基礎設施投入,從而提升產品配送效率、保障生鮮產品安全。

“加熱”賣出“現炒”價?消費者直呼“應該降價”

8月2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2022年上半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顯示,預制菜菜品標識不詳細,外賣、堂食中使用預制菜未告知等成為投訴熱點,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受到損害等問題突出。

“去飯館兒吃預制菜,圖他價格高,還是圖他熱得快? ”在王力看來,雖然購買預制菜便利了忙碌的生活,但是如果餐廳的菜品也都使用預制菜,那好比是"現炒現賣”成了“量產的愛”,商家要在價格上給消費者相應的補償。

李超峰指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八條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因此無論是堂食還是外賣,經營者有責任、有義務提前告知消費者其加工出來的飯菜究竟是選用預制菜還是新鮮現炒。

如果消費者屬特意來品嘗廚藝,經營者未提前明確告知其使用預制菜,那麼經營者的行為就違背了消費者的真實意願,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與選擇權。李超峰說,此外預制菜的制作還應該符合《民法典》《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

今年2月,江蘇省消保委發布的《預制菜消費調查報告》顯示,在13069份有效問卷中,超八成(81.97%)的消費者有購買預制菜的經歷。其中27.54%的消費者表示購買的預制菜未標注菜品名稱及主要食材,23.61%的消費者則表示自己購置的預制菜未標注菜品的分量,16.45%的消費者遇到了在購買預制菜時未標注其生產日期或保質期的問題,還有16.40%的消費者表示部分預制菜存在未標注菜品價格的問題。

對此,李超峰指出,預制菜行業在未來管理中亟需厘清幾方面問題:一是盡快明確預制菜官方定義,形成國家層面的預制菜大市場﹔二是制定統一的包裝標識規范,建立統一的質量檢測標准﹔三是根據預制菜特殊的運輸方式,針對冷鏈倉儲、運輸進一步明確標准﹔四是對於銷量高、市場廣的品牌預制菜要進行抽檢,召開專家質檢會﹔五是相關部門應明確預制菜企業的市場准入、退出機制,建立考核評估制度。

“隻要做到信息透明,消費者自然會‘用腳投票’。”孫毅認為,解決上述問題,最行之有效、成本最低的方式,是建立預制菜信息公開制度。分級、分類地對餐廳菜品的原材料及制作過程進行標識,在此過程中,企業可能也會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對菜品價格與樣式進行相應調整。

(責編:申佳平、高雷)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