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社區是如何“煉”成的
夏日正午,陽光灼人,走進位於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北滘人才小鎮美的·雲悅江山小區,並無燥熱之感,綠樹、流水、小徑,把十幾棟建筑錯落有致分開……“小區中間這條寬闊空曠的東西綠化長軸以及南北樓距的設計,都充分考慮了光照、風道……通常會比外面溫度要低。”該項目顧問周挺說。
工業化、綠色化、智能化是我國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三大主要方向。作為碳排放大戶,我國建筑行業及其上下游產業佔了全國碳排放量一半以上。在國家“雙碳”目標下,綠色低碳轉型已成為我國建筑業的時代命題,也是房地產行業的巨大挑戰,不少企業正面臨轉型發展的陣痛。開展產學研合作,基於低碳、零碳主軸的設計體系以及綠色裝配式建筑、低碳建筑工藝的研發體系,打造綠色低碳社區,重塑人、建筑和社區之間的關系——嶺南大地,正悄然變化。
車間裡造高樓
伏天裡的嶺南,地面像下了火一樣,發出烤人熱浪。記者來到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容桂街道龍涌口村的睿住住工佛山工廠,走進工廠高達10多米的巨型車間,直徑四五米的吊頂風扇,不停地將風送至工人周身,兩條自動化生產線在有序地運轉著。
流水線上,一名工人正在用遙控器操作自動布料機進行澆搗作業,另一條生產線上,五六名工人正蹲在模台上進行鋼筋綁扎和水電預埋作業……盡管室外是近40攝氏度高溫,在車間裡卻見不到工人們汗流浹背的場景。
“之前我一直在建筑工地上工作,在高高的腳手架圍閉的施工區鋪排鋼筋,日晒雨淋,還很危險。同樣是扎鋼筋,現在環境可好太多了,我們這條線是做疊合板的,自動流水線一樣生產,誰能想到房子還能像這樣拆成一個個部件生產呢?”睿住住工佛山工廠的工人王和平說。
“在這裡,我們按工業化生產和標准化流程制造出從樓板到陽台等整個房屋的多種部品部件,再也不用工人頂烈日冒風雨到現場作業。”睿住住工佛山工廠廠長邊其元說,“工廠制造、工地裝配、工業化制造房子是當下建筑業綠色轉型的大趨勢。”
“傳統建造的這個環節最污染、最浪費,也是碳排放最高的工序,睿住住工的預制構件生產,通過全流程信息化、生產智能化實現了精准、精細、可視管控,且將構件生產中的碳排放盡可能降到最低。”睿住住工裝配式研究院高級專家熊士驍在裝配式建筑行業有近30年從業經驗,他說,目前制造環節中採用了多種新技術和材料,如使用鋼材和鋁材模具替代木材模具,可實現100%的廢模具回收,有效減少資源浪費和碳排放量。
邊其元說,目前工廠有不到200名工人,在制項目達80多個,每年實現建筑量約200萬平方米,可對建筑的樓板、外牆、樓梯、陽台等多種類型的構件進行預制,而在傳統現場現澆施工情況下,完成同樣的工作量需要大幾百名工人。
在被評為佛山市裝配式建筑示范項目的中建順控·雲熙悅城,2名工人與吊車配合,將預制的樓梯頂端挂在橫梁上,隨著吊車的移動,一個渾然一體有十幾個台階高的樓梯構件,被工人們輕鬆安裝起來。另外一個工作面上,2名工人隨著吊車的轉動,將“陽台”輕鬆地挂在牆體上。
熊士驍把記者帶到車間外一個臨時搭建的大工棚下。他說,這是正在研發的集成模塊化建筑產品,三四十層的高樓也是從這裡“生產”的。其預制單元可以是一個廚房、一個衛生間、一個房間,甚至從外框架構到內部裝修整體都在工廠預制完成,之后運輸至現場採用搭積木的方式進行拼裝,工廠預制比例可高達90%。相比傳統建筑,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近乎於零,可減少生產廢料90%,更綠色環保、節能低碳。
“集成模塊化空間建筑打通設計—主體結構—內裝全鏈條復合服務能力,打造出零碳建筑的‘制造+建造’模式。”熊士驍說,“制造+建造”模式是建筑行業保護環境的要求,也是市場發展的必然。
7月13日,廣州第一個全產業鏈裝配式建筑生產基地——中建·智造基地正式投產。該基地位於廣州市花都區馬溪工業區,主要以生產預制柱、預制牆板、預制凸窗、預制陽台、疊合板、疊合梁、預制樓梯等產品為主,年產裝配式建筑預制構件15萬立方米,佔廣州全市PC構件年產能的四分之一,是廣東省房建構件裝配式產業板塊的“生力軍”。
在熊士驍看來,用制造業的思維來做裝配式建筑,將傳統建筑業大部分在現場的施工作業轉移到工廠裡來完成,利用預制部品、部件組裝,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可在全生命周期內實現減碳、節碳。
綠色技術落地
“十三五”期間,廣東省建筑領域節能水平穩步提高。城鎮新建節能建筑面積9.5億平方米,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面積超過2500萬平方米,綠色建筑總面積超過5億平方米,2021年城鎮新增綠色建筑面積佔新建建筑面積比例達到73%。
人們對綠色健康居住環境的需求不斷提升,那麼,該如何更好地讓綠色低碳技術落地呢?
2020年1月份,美的置業聯手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與華南理工大學亞熱帶建筑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簽訂《綠色低碳產業技術研發戰略合作》,並成立“低碳健康人居環境研究中心”,編制《美的置業綠色建筑設計指引》、制定《美的置業居住建筑節能設計管理手冊》等,共同致力於圍繞人居健康、智慧和綠色低碳建造等領域展開研究,以創新賦能產業。
其中,《美的置業居住建筑節能設計管理手冊》已在美的置業各個項目落實。手冊制定團隊負責人、中國建筑學會建筑物理分會熱工與節能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華南理工大學教授趙立華說,為保証建筑綠色節能,採用真空保溫板材料,通過高效的保溫性能、降低保溫厚度,減少公攤2%至3%、提高土地利用率約2%﹔有效避免空氣對流引起的熱傳遞,達到保溫、隔熱的效果,大幅度提升整體建筑節能水平,帶來節能、舒適、安全的居住感受。
“綠色低碳最終要服務於人,這是產品研發的底層邏輯。”美的置業產品研發負責人蔡方立說,美的置業通過日照、氣流計算軟件,結合業主室內生活需要的通風與採光等需求,對每一個場景進行精細化設計。
在建筑科技方面,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正謀劃建立省級住房城鄉建設科技創新委員會,統籌全省建設科技創新發展布局,建成一批省級建設科技創新平台和6個省級建設科技創新基地,要求廣東城鎮新建建筑中裝配式建筑比例要達到30%。
同時,廣東擬創建省級及以上技術中心達到90家以上,培育不少於10個建筑產業互聯網示范平台。推動建立以廣州和深圳為主引擎、珠三角地區為核心、沿海經濟帶和北部生態區協同發展的區域創新格局。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還修訂了《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科技創新計劃項目管理辦法》,進一步完善科技項目管理制度。制定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科技創新平台管理暫行辦法,開展省級住房城鄉建設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提升科技創新支撐能力。
如今,廣州、佛山、珠海等多地已建成規模化的高星級綠色建筑發展聚集區,一批國家綠色建筑創新獎項目拔地而起。
零碳社區有多遠
在廣東,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近零碳社區成了熱詞,多個城市都把探索近零碳社區列入日程表。在廣州,已探索社區近零排放轉型路徑﹔在深圳,去年啟動的第一批28個近零碳排放區試點項目,一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2.3萬噸﹔在珠海橫琴,更在探討如何建設零碳島……
數據顯示,在建筑的運維階段,其碳排放量佔到整個行業的22%。事實上,一個綠色低碳小區或一座綠色低碳建筑的背后,是一個龐大的科技體系在支撐。
中山市小欖鎮北區社區成為廣東省首個社區類近零碳排放試點項目,低碳理念融入居民生活的衣食住行,經過低碳化改造后,目前已經建成太陽能光伏發電板、社區農園、低碳驛站、充電樁等低碳設施。據介紹,社區各類低碳設施設備每年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00噸。“在家中安裝了太陽能光伏發電板,以前自家每月電費為五六百元,如今每月能夠節省花銷約150元。”社區居民麥建權說。
“公共區域電耗高,公攤水費多……小區物業公司常常聽到業主這樣的反饋。”順德美的領賢公館社區物業經理梁超說,美的置業與睿住科技聯合自主研發了能源可視化管理系統,實現了智能水電表、太陽能路燈、新能源汽車充電樁、非機動車充電樁等設備運行狀態及運行數據的接入,可以清楚知道社區能耗情況,從而知道如何去進行能源控制,平衡生活品質。
“隻有讓低碳生活的好處看得見,才能讓業主養成低碳的行為習慣。”蔡方立說,未來的社區能源管理,將通過數字化可視的“碳蹤跡”,不但讓物業公司對社區能耗一手掌握,還可以具體化人們的“碳”行為,探索讓“碳”落到每個人頭上,更讓業主感知低碳生活的益處。
目前,展現在大眾面前的低碳社區仍處於將各階段研發成果分散於各類項目中的初步實踐,惟有形成系統集成於一個項目或社區,才可能形成真正的近零碳、零碳成果,我們距離真正的零碳社區生活,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