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搬遷、生態保護雙贏——
黃花灘的脫貧致富路

【生態聚焦】
“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
甘肅地處西北內陸,是西部乃至全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生態脆弱與深度貧困疊加,使生態保護和脫貧攻堅成為甘肅的重要基礎性任務。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指導,通過在黃花灘實施生態移民易地扶貧搬遷工程,走出了一條貧困山區群眾易地搬遷和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脫貧致富新路,入選2020年全國“十三五”時期典型案例。
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北治風沙”
從空中俯瞰武威大地,北部是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裡沙漠,生態環境極其脆弱﹔中部是綠洲,地勢平坦、生活宜居、人口密集﹔南部是祁連山區,為主要的水源涵養區。武威屬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常年盛行西北風。一方面,風吹沙進,不斷南下,侵蝕綠洲﹔另一方面,生產生活方式相對傳統落后,加上人口不斷增長,對綠洲土地的不合理開墾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鹽鹼化,使得農業大面積減產。人們為了躲避風沙,逃離日益貧瘠的土地,走進南部山區“靠山吃山”,砍樹開荒種糧。長期以來,在自然和人為的雙重作用下,這裡形成了“風吹—沙進—洲退—人跑—進山—毀林—水枯—沙化—貧窮”的惡性循環。痛定思痛,武威從實際出發治理生態,確定了“南護水源、中保綠洲、北治風沙”的生態文明建設方針。其中,北治風沙是關鍵。
古浪縣地處騰格裡沙漠南緣,全縣沙化面積達240萬畝,風沙線長達132公裡,是全國荒漠化重點監測縣之一。歷屆古浪縣委、縣政府堅持把防沙治沙作為一項長期性、全局性的戰略任務來抓。特別是1978年,橫貫全境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開始啟動實施。古浪縣委、縣政府重點推動、及時跟進,借鑒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經驗,治理荒漠化、沙漠化土地。
1981年,土門公社的郭朝明、賀發林、石滿、羅元奎、程海、張潤元六位老漢積極響應政府號召,組建成立了八步沙林場。六老漢及其子孫以“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的愚公移山精神,薪火相傳,治沙41年,先后治理八步沙和黑崗沙、大槽沙和漠迷沙,治沙造林25.2萬畝,管護封沙育林草面積37.6萬畝,使風沙線倒退20多公裡,為40萬畝的黃花灘筑起了一道綠色屏障。2000年以后,當地再沒有刮過10級以上大風。據甘肅省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2016年6月),古浪的荒漠化、沙漠化土地較2009年分別減少31.7萬畝、9萬畝,荒漠化程度由極重度向重度、中度和輕度減緩,呈現出面積減少、程度降低的“雙減雙降”態勢,沙漠治理有了質的飛躍。一個在清朝乾隆初年還是“無水草豐可收”的黃花灘,終於得到根本治理,為后續大規模實施生態移民、易地扶貧搬遷打下了扎實基礎。
進入新時代,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下,古浪縣的植樹造林和防沙治沙事業進入歷史上規模最大、數量最多、進度最快、群眾參與程度最高的時期。古浪全縣人民咬定目標,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國土綠化,“十四五”期間計劃的40萬畝防沙治沙任務有望在2023年年底完成。屆時,古浪縣境內的沙漠將全部得到治理。
通過易地搬遷和生態修復“南護水源”
武威、古浪南部是祁連山區,發源於祁連山脈冷龍嶺的諸河流匯集成石羊河,為平坦的甘肅中部帶來穩定的水源,形成河西走廊面積最大的綠洲之一。以此為中心的涼州區,成為甘肅僅有的兩個人口過百萬的縣區之一。
相關考証顯示,武威地區境內山上的原始森林面積一度達700萬畝,到了20世紀90年代,天然林減少到311.5萬畝。其中,古浪縣在明清時,天然林木約在159萬畝左右,到了20世紀90年代,減少到27.66萬畝。隨著植被覆蓋率的下降,水源涵養能力弱化,流域水土流失,最終形成惡性循環。在耕地和人口均佔古浪縣1/3的貧困山區,土地承載能力超過極限的33%,草場承載能力超過60%。根據2010年“兩項制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開發式扶貧政策制度)有效銜接試點匯總情況,古浪南部干旱山區的貧困人口為8.57萬人,佔全縣貧困人口的49.6%。大部分貧困戶居住在土坯房和危舊房,僅靠勞務收入勉強維持生活,人均純收入為1480元,較全縣平均水平低1183元。盡管歷年來扶貧開發投入不少,但行路難、就醫難、上學難、飲水難、增收難問題仍然十分突出,返貧率高,就地扶貧效果不明顯,成為全縣扶貧開發最難啃的“硬骨頭”。
為徹底解決貧困山區群眾脫貧致富和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古浪縣集中力量實施生態移民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根據南部山區不同土地條件,按照完全干旱山區整鄉整村搬遷、水川河谷區行政村內就近安置的思路,對居住在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的新堡鄉、干城鄉和橫梁鄉3個鄉鎮實施整鄉搬遷,對黑鬆驛鎮、安寧鎮、古豐鎮等8個鄉鎮的88個完全干旱山區行政村實行整村組搬遷,實現了生活在自然條件惡劣、缺乏基本生存條件、有搬遷意願的南部山區群眾應搬盡搬。
隨著搬遷工程深入推進,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等項目也在南部山區全面展開。當地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治理策略,重點依托三北防護林工程、祁連山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修復工程等,實施縣級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提高水源涵養功能,採取“退、封、造、管”重點措施,不斷提高林草植被覆蓋率。同時,推進移民遷出區廢舊宅基地的騰退、復墾、復綠和閑置耕地、荒山荒灘的綠化造林。相關統計顯示,“十三五”以來,甘肅省古浪縣打造出長50公裡、寬20公裡的生態修復區,復墾復綠3.2萬畝,營造水源涵養林17.5萬畝,封山育林草76.62萬畝,新一輪退耕還林(草)25.53萬畝,退化草原治理71.05萬畝。
在黨建的引領下“中保綠洲”
經過幾十年的治理,昔日風沙肆虐的黃花灘生態環境得到根本扭轉。在此基礎上,武威市發揮景泰川電力提灌工程支農惠農骨干水利工程的作用,全力推進古浪縣生態移民暨扶貧開發黃花灘項目,將易地搬遷和新農村建設、小城鎮建設等結合起來,建設起一片生意盎然、安居樂業的綠洲。
安居是綠洲建設的前提。2012年以來,古浪縣先后在黃花灘移民區開工建設12個移民新村和1個綠洲小城鎮,搬遷安置南部山區群眾共11個鄉鎮73個貧困村1.53萬戶6.24萬人。安居首先要安心。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為了讓移民區的孩子享受到和城市孩子一樣的優質教育,移民區先后建成高起點、高標准的兩所初級中學和12所小學,各類設施配備齊全,辦學條件和效益明顯提升,成為領跑全縣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典范。此外,學科體系健全,集預防、醫療、急救、康復於一體、達到二級綜合性醫院水准的綠洲醫院也拔地而起,投入使用。
樂業是綠洲發展的根本。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新理念為指導,古浪縣把產業培育作為搬遷群眾穩定增收的根本之策。通過扶持群眾發展以日光溫室精細果蔬為主的現代寒旱農業、以牛羊雞鴿為主的舍飼養殖業等增收產業,增強冷鏈倉儲和現代物流能力,延伸農業產業鏈條,移民區的特色富民產業發展蒸蒸日上。目前,古浪縣羊飼養量達560多萬隻,存、出欄量連續2年穩居全省第一,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省羊產業第一大縣”。隨著移民安置區人口規模的擴大,古浪全縣的經濟人口布局得到優化,形成縣城和大靖鎮一主一副兩個中心帶動的川沙融合、條帶狀分布格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得到優化,各種要素得以集聚,為縣域經濟的綠色、健康、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黨建是綠洲發展的關鍵。2019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富民新村考察調研,強調“從發展產業、壯大集體經濟等方面想辦法、找出路,讓易地搬遷的群眾留得住、能就業、有收入,日子越過越好”。為此,古浪縣以黨建引領帶動產業發展,全面推廣“黨組織+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選拔一批黨員致富帶頭人擔任合作組織黨委負責人,將組織建在產業鏈上、黨員聚在產業鏈上、群眾富在產業鏈上,形成“黨建引領、產業富民”新格局。今年,為持續壯大群眾增收產業,富民新村利用鄉村振興項目和東西部協作資金,對村裡的養殖小區進行提升改造,新建了400座養殖暖棚,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19年的5572元增加到去年的7500元。同時,富民新村的集體經濟收入也日益多元化。
“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如今,在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行動中,一個“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黃花灘正在河西大地崛起。
(作者:范景鵬,系甘肅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共甘肅省委黨校〔甘肅行政學院〕中共黨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姜瑩瑩,系中共蘭州市委黨校〔蘭州市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教研部助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