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獨家專訪

林建海:全球經濟逆風而行,中國應夯實五大基礎

人民網記者 趙竹青
2022年11月23日08:05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2022年全球經濟面臨多方面的挑戰,經濟增長大幅下跌,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劇。未來全球經濟將如何發展?近日,人民網財經就上述問題獨家專訪了國際金融論壇副理事長、IMF原秘書長林建海。

人民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近期預測顯示,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為6%,今年下降為3.2%,明年為2.7%。請問IMF為什麼會下調這一預期?

林建海:全球經濟增長下調的原因包括新冠疫情的持續負面影響、全球供應鏈受損、能源和食品價格飆升和主要發達經濟體央行採取貨幣緊縮政策,以及俄烏戰爭帶來的沖擊。IMF認為全球經濟最嚴重的時刻還沒有到來,明年可能會更加艱難。

主要表現如下:

一、IMF預計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下跌將是大范圍的,其中佔全球經濟總量三分之一的經濟體今明兩年有可能出現衰退。另外,還有25%的可能全球經濟增長將低於2%﹔有10%-15%的可能,全球經濟增長將低於1%。

二、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在美國和其他發達經濟體,物價水平普遍迅猛上升,遠超政策部門、經濟學家和國際金融機構的預測,其中也包括IMF。去年的這個時候,美聯儲和IMF都認為美國的物價上漲是“過渡性”的,但近期IMF指出全球通貨膨脹壓力比預期要更廣泛、更持久,並預計今年全球通貨膨脹率將高達9.5%。在許多發達經濟體,通脹率已接近或超過10%,是近幾十年來的最高水平。

通貨膨脹率的上升和政策應對引發了全球的熱烈關注和爭論。第一,物價上漲的原因是什麼,是供給短缺造成的,還是需求過度帶來的,或二者兼有?第二,這些價格上漲是暫時的還是會持續下去?第三,當前美聯儲、歐洲中央銀行和其他國家央行貨幣緊縮政策的速度和幅度是否得當?如此迅猛的加息會不會引發不必要的經濟衰退或加重經濟衰退的嚴重程度?第四,由此引發的美元利率大幅度上升和美元升值會給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帶來什麼樣的后果?第五,這些國家應如何應對?這些問題事關重大,值得大家密切關注和認真分析。

三、許多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面臨嚴重的困難。全球經濟的劇烈變化給這些國家帶來了多方面的負面影響,其中包括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將降低對這些國家出口的需求,發達經濟體利率上升和全球金融市場收緊將加重這些國家的融資難度和提高融資成本,美元利率上升和美元升值將大幅度增加這些國家的外債償付負擔,能源和食品價格居高不下將會造成經濟危機甚至社會動亂。近期來,若干發展中國家遇到的經濟困難就是很好的例証。

人民網:在今后一段時期裡,全球經濟將會面臨什麼樣的重大挑戰?

林建海: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對發達經濟體來說,控制和降低通脹率是當務之急。IMF認為,主要發達經濟體央行必須繼續推進貨幣緊縮政策,希望在明年能看到其明顯效果。問題是美國加息到什麼水平才能控制和降低通脹?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前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認為,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往往是當美國的失業率在較長時間裡高於5%時,通脹才有可能得到抑制。而目前美國的失業率是3.7%,要回升到5%並保持在此水平以上,要有一段艱難的路要走,而這將會給美國經濟帶來嚴重的影響。此外,目前美聯儲的聯邦基金利率是3.75-4.0%。金融市場普遍認為,到明年中期,聯邦基金利率要上升到5%以上,才有可能將通脹率真正降下來。

高盛在最近一份報告中分析指出,根據1960-2019年發達經濟體85次加息的歷史數據分析發現,(1)主要發達經濟體加息過程平均約為15個月,美國較長一些,英國和加拿大等國較短一些﹔(2)平均加息為2%左右﹔(3)主要央行一般會在通脹率仍然較高的情況下,停止加息﹔(4)這些央行往往會在停止加息不久后就開始進行降息。美國本輪加息有別以往,加息力度和速度已遠超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程度。金融市場普遍認為,美國加息將會延續到明年,但美聯儲將會減緩加息的速度和幅度。

近段時間來,也有觀點認為,在其他發達經濟體央行加息的同時,如果美聯儲過度追求緊縮銀根、降低通脹,有可能會導致不必要的經濟衰退。因此,貨幣政策在降低通脹率和防止經濟過度衰退之間,處於兩難境地。對美聯儲、歐洲央行和其他發達經濟體央行來說,仍然任重道遠。

第二,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來說,應對低增長、高物價和高債務是當前面臨的三大緊迫問題。特別在債務方面,今年美元利率的大幅度上調和升值進一步加重了這些國家債務的嚴重性。由於這些債務大多是以外幣,特別是以美元計價,這些國家面臨美元利率上升和美元升值帶來的雙重風險。例如,在土耳其、烏克蘭和阿根廷等國家,60%以上的政府債務是以外幣計價的。此外,在許多新興市場國家,本幣債務的很大一部分是由外國投資者持有的。所以,當外部金融環境發生變化時,這又增加了另一重風險。此外,一旦全球金融市場形勢逆轉,這些國家將可能遭遇大規模的資本外流,造成進一步的融資壓力。

第三,從中長期來看,許多經濟體還面臨經濟增長長期停滯、勞動生產率增長乏力、勞動力人口數量下降以及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壓力。應對這些挑戰,必須加速經濟創新和結構性改革。縱觀世界發展史,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是經濟持續增長的源泉和動力。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來說,促進創新、利用新科技更是推動生產率增長、縮小與發達經濟體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從長期來看,增強全民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改善人力資本是不斷創新和提高吸收和應用先進技術的重要保障。

第四,在全球層面上,“去全球化”的聲音此伏彼起,給全球經濟發展和合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和不確定性。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高歌猛進的經濟全球化給所有經濟體和絕大多數民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經濟全球化帶來了新老產業的更新,知識、技術和信息的廣泛傳播,促進了國際貿易和金融活動的蓬勃發展,極大地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IMF的研究發現,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平穩的物價水平,降低了高收入家庭的三分之一的平均生活成本,也降低了低收入家庭的三分之二的平均生活成本。

在過去的教科書和實踐中,我們相信,貨物、勞務和資本的自由流動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效率,進而促進經濟的持續增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今,有人提出了“朋友支撐”,也就是要加強在所謂的“盟友間”做生意,減少對“非盟友國”的依懶,以確保關鍵貨物供應的可靠性。這種思路的轉變將對未來國際貿易和金融活動帶來難以預料的影響和后果。

此外,近年來地緣政治風險的加劇,特別是俄烏戰爭中採取的一系列經濟制裁措施,包括使用國際支付手段進行制裁和凍結國家央行外匯儲備,使全球經濟的“碎片化”變得日益嚴重。在今后若干年中,經濟“集團化”和“區域化”有可能會繼續加劇,給全球經濟的合作和發展蒙上陰影。IMF在最近一份報告中指出,由於亞洲國家與其他地區貿易關系十分密切,其受地緣政治風險和全球經濟“碎片化”加劇的影響更為突出。比如,美國近一半和歐洲三分之一的進口貨物都來自亞洲國家﹔另外,亞洲國家對關鍵商品的需求也佔全球總需求的一半以上。該報告的場景分析顯示,如世界出現兩大貿易集團,兩者之間發生能源和技術脫鉤,那麼將會對世界經濟帶來巨大的損害,永久性的降低1.5%的全球經濟(相當於1.4萬億美元)和3%的亞洲經濟。

第五,迎接氣候變化,促進綠色轉型,即是挑戰也是機遇。要實現將全球平均溫升幅度限制在2攝氏度以內這一目標,各國需要大幅減少溫室氣體的淨排放量。綠色轉型不僅意味著產業結構的轉變,綠色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對資金投入的大量需求,還將帶來勞動力市場的轉型,不同職業和行業的就業機會將發生變化。與此同時,全球數字技術的研發,特別是金融新技術的廣泛應用,給全球經濟的未來發展帶來了廣闊的前景,但也帶來了新的金融穩定風險以及對金融監管的挑戰和要求。

以往的全球經濟金融危機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經驗和教訓。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國際合作是克服經濟危機唯一和最有效的途徑,全球挑戰需要全球應對。但如今我們面臨的國際環境挑戰遠超近幾十年中出現的經濟金融危機,特別是地緣政治風險的加劇、“去全球化”情緒抬頭和全球經濟“碎片化”日益嚴重,使得尋找和達成全球應對方案愈發困難。面對困難和挑戰,加強國際社會交流和溝通,包括官方和民間的努力,就顯得更為重要。建設一個穩定,更有韌性和包容性的全球經濟需要所有國家的共同努力。

人民網:面對這樣的全球大環境下,中國應該怎麼做?

林建海:在不確定性不斷加劇的全球環境下,中國經濟發展需要“質”和“量”,兩者缺一不可,這是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逐漸跨進高收入國家行列的關鍵。基於世界和中國經濟發展的經驗和教訓,以下五個方面值得重視。

一要保持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這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前提。

二要轉變發展動力,提高勞動生產率,關鍵是要從技術學習型增長轉變到全面依靠技術領先型增長。這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核心。

三要不斷完善金融體系,進一步促進和發展服務業,這是高質量發展的橋梁。

四要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與交流,包括貿易、金融、投資、人文教育交流等方面,也包括主動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活動和決策等。這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

五要持續推進普惠、包容和綠色增長,提高人民福祉。這是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

(責編:趙竹青、高雷)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